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1895~1899年)
——许涤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其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一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1895~1899年)
行业 | 1895年 | 1899年 | 发展速度(1895=100) | |
棉纺织业 | 纱厂纱锭数(枚) | 14653 | 69564 | 474.7 |
机制面粉业 | 产量(万包) | 2047 | 6766 | 330.5 |
缫丝业 | 出口量(担) | 3039 | 4175 | 137.4 |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 38569 | 45278 | 117.4 | |
内地丝车数(台) | 7943 | 29270 | 368.5 | |
卷烟业 | 资本额(万元) | 85 | 154 | 181.2 |
火柴业 | 资本额(万元) | 126 | 241 | 191.3 |
水泥业 | 产量(吨) | 68 | 190 | 279.4 |
机械采煤业 | 产量(吨) | 89 | 145 | 162.3 |
——许涤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其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单选题- (共18题)
4.
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
C.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制瓷系统 |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
5.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 |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
D.江南经济的繁荣 |
6.
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①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7.
《太平广记》记载: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唐朝的丝织技术日趋成熟 |
B.唐高宗时期尚未出现纸币 |
C.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发达 |
D.唐朝商业城市已出现邸店 |
8.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
9.
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晋商文化 |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10.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
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
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
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
12.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
B.西方国家的侵略 |
C.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D.沉重的人口压力 |
13.
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桕继成立。以上的主张及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
B.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
D.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
15.
读《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类别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D.中国的原料开始被列强掠夺 |
18.
下表是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植茶面积(万亩) | 产量(万担) | 内销(万担) | 外销(万担) |
1837 | 521 | 260.5 | 200 | 60.5 |
1861 | 625 | 312.5 | 202.5 | 110 |
1871 | 819 | 409.5 | 202.5 | 207 |
1886 | 934.9 | 567.46 | 205 | 362.46 |
A.伴随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需求量日增 |
B.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
C.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
D.茶叶产量的增加推动外销量迅速增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