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05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5

1.单选题(共11题)

1.
在中国古代,“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于
A.宋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2.
《太平广记》记载: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唐朝的丝织技术日趋成熟
B.唐高宗时期尚未出现纸币
C.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发达
D.唐朝商业城市已出现邸店
3.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4.
《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
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 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
5.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
6.
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7.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8.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9.
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当时商业情况( )
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夜市和草市兴盛
10.
《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
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 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 ④“击牺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1.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指开发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