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古代经济部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増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xǐ,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唐以前和唐朝的都城为了确保安全,加强防卫警戒,采用封闭式结构。四周由“城”和“郭”等多重墙垣组成骨架,封闭整个城市。城郭以内,宫殿、官署、食库、贵族官僚的府第也都筑有墙垣,甚至作为居民聚居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也建有围墙,设置警卫。唐宋之际,都城的封闭结构发生了变化。北宋东京出现沿街的各种商店酒楼;有不少商业繁荣的街道分布在交通要道。这是都城制度的重大变革,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活跃有关系,也与手工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和行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宋城市呈现的不同特点,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増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xǐ,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唐以前和唐朝的都城为了确保安全,加强防卫警戒,采用封闭式结构。四周由“城”和“郭”等多重墙垣组成骨架,封闭整个城市。城郭以内,宫殿、官署、食库、贵族官僚的府第也都筑有墙垣,甚至作为居民聚居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也建有围墙,设置警卫。唐宋之际,都城的封闭结构发生了变化。北宋东京出现沿街的各种商店酒楼;有不少商业繁荣的街道分布在交通要道。这是都城制度的重大变革,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活跃有关系,也与手工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和行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宋城市呈现的不同特点,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2.
《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如图中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3.
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
B.注重保护生态平衡 |
C.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
D.立法过于严苛细密 |
4.
唐贞元八年(792年)六月,江淮等南方诸州“霖潦为灾、浸没田畴、毁败庐舍”,有大臣上奏“虽幸者京师岁稔,夏麦又登……然赋取所资,军国大计,仰于江淮”,要求宜速救灾。对该材料,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对经济破坏严重 |
B.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 |
C.江淮地区成为了政治中心 |
D.关中地区是朝廷财赋重地 |
5.
下图是南宋临安城的城市布局,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经济职能是临安城首要功能
②皇宫偏居城南表明皇权衰落
③水运是物资供应的重要途径
④周边城郊地区商业活动繁荣

①经济职能是临安城首要功能
②皇宫偏居城南表明皇权衰落
③水运是物资供应的重要途径
④周边城郊地区商业活动繁荣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7.
宋代有大量农户脱离单纯的粮食生产,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②广泛种植
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
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
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
①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②广泛种植
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
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
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8.
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下图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A.![]() |
B.![]() |
C.![]() |
D.![]() |
9.
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
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
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 |
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 |
10.
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
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 |
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
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 |
11.
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
B.“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
D.“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
12.
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
13.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
B.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
15.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
C.王祯《农书》 |
D.司马光《资治通鉴》 |
16.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
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
17.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
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
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
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 |
18.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A.市易法 |
B.均输法 |
C.免役法 |
D.青苗法 |
19.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商鞅变法 |
B.北魏孝文帝改革 |
C.庆历新政 |
D.王安石变法 |
20.
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
A.计口授田 |
B.设立三长 |
C.议定俸禄 |
D.移风易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