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7题)
2.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
B.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
4.
1863年,赫司特染料厂一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拥有工人7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苯胺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
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
C.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D.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
5.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当时,英国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
B.将北美洲和大洋洲纳入世界市场 |
C.推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
D.保护跨越大西洋的黑人奴隶贸易 |
6.
历史学家哈雷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丰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
B.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
C.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
D.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
7.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它使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科技进步:电力和能源开发、材料和材料加工、通信和信息传递技术。”下列成就中属于其表现的是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
B.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
C.富尔顿制造汽船 |
D.西门子制造发电机 |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生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作者强调的是
A.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
B.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的关键 |
C.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
D.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的主导地位 |
9.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C.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
D.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
10.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11.
1916年至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新式煤矿的产量,由44.95万吨增至488.97万吨。l913年至1919年中国的轮船吨数,由13.32万余吨增至28.75万余吨。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近代交通业已形成规模 |
B.蒸汽机使用比较广泛 |
C.重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 |
D.列强经济侵略已减弱 |
12.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联系,有爱国的性质 |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
D.是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13.
学者认为,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官办企业是主体;第二阶段,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第三阶段,民营企业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酝酿全面启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 |
B.第一阶段是以民族资本主义为开端 |
C.第二阶段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 |
D.第三阶段开始于一战以后 |
14.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A.着重发展重工业 |
B.实行“一五计划” |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16.
曾有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有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邮件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
B.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
C.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
D.没有任何影响 |
17.
京帅同文馆开办之际,前门大街贴出了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说明同文馆的设置
A.不适合当时中国国情,误人子弟 |
B.适应侵略者需要,引起民众反对 |
C.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
D.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举步维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