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591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面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材料。
材料一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

材料二 庆历七年初,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当年即出巡视水利修建情况,在任时期,“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又曾“贷容与民,以激奔竟之风,俾新陈相易,邑民使之”。嘉祐三年,王安石归朝任度支判官,针对当时弊端,向宋仁家上《言事书》,极陈当世之务,全面阐述改革的思想,未被宋仁宗采纳。熙宁二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揭开了变法序幕。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一批新人,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回答:

(1)在材料一中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法得以推行的条件。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衬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

吐谷深多次侵扰兰州、凉州等地,阻碍唐与西域的交通。贞观九年,太宗派大军在库山击溃吐谷浑精锐,解除了吐谷深对河西走廊的威胁。平定吐谷浑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用兵高昌。贞观十四年,以高昌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此后,又相继平定焉耆、龟兹,设置龟兹、焉耆、于闻(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克什)四镇,有效地控制了广大的西部边疆。
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不仅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绸帛、珍宝,还带去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内地的菜种、蚕种以及各种药物和典籍,以及大批工匠和乐队。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上述举措的意义。

2.单选题(共9题)

3.
在宋代,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就选择富有者为妻;更有甚者,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变化
B.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
C.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下降
D.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
4.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
A.推崇重农抑商政策
B.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
C.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D.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5.
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社会动荡不安
C.豪强地主势力阻挠
D.重农抑商政策
6.
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来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唐朝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A.杜绝土地兼并
B.保证财政收入
C.调整赋役制度
D.推广租佃经营
7.
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D.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8.
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
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9.
《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10.
有人在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此材料意在说明末明理学
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C.主张“格物致知”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11.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这反映唐诗
A.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
B.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
C.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
D.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