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590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9

1.单选题(共11题)

1.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2.
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3.
(2018年河北邢台高三质量检测)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C.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D.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4.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根源于小农经济占主导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D.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5.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A. 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6.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稳定性强
B.生命力顽强
C.基础脆弱
D.生产工具简单
7.
(2018年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联考)据统计,西汉、唐朝、北宋三个朝代中国南北方的人口数(单位:百万)如下图。从该图中可以得出
A.汉至北宋全国人口增长不均
B.汉唐时期北方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C.政治中心对人口流动影响小
D.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发展至最高峰
8.
(2018年百校联盟高三联考)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
B.牛耕方式以二牛抬杠为主
C.曲辕犁结构相对比较完备
D.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巨大
9.
(题文)(2018年山东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10.
《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以上史籍记载的两大水利工程
A.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
B.都是春秋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
C.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
D.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11.
(题文)(2018年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联考试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制了一种水利技术,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对这种水利技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关中地区
B.郑国渠的修建采用了此技术
C.有利于泰始皇对岭南的征服
D.是刀耕火种农业发展的体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