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16世纪始,人类社会开始从国别的、地域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在西方和东方文明内部都先后生长出现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世界历史”的因素,并按照体现着这一总趋向的各自特殊发展道路而走向对于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在中国,从明代嘉庆初至清道光二十年,即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正是一个使古老文明汇入世界历史的特殊发展时期,它既体现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灵发展的一般規律,同时又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既往的特殊性而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启蒙的道路具有格外“坎坷”的中国特色,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
从15-16世纪始,人类社会开始从国别的、地域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在西方和东方文明内部都先后生长出现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世界历史”的因素,并按照体现着这一总趋向的各自特殊发展道路而走向对于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在中国,从明代嘉庆初至清道光二十年,即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正是一个使古老文明汇入世界历史的特殊发展时期,它既体现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灵发展的一般規律,同时又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既往的特殊性而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启蒙的道路具有格外“坎坷”的中国特色,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单选题- (共11题)
3.
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C.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
D.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
5.
(题文)《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
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
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
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
6.
明朝中后期,在福建龙溪、南靖、长泰、云霄、漳浦、平和等县,佃户向地主交纳“粪土银若干,名曰‘佃头银’”,从而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力,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种现象
A.标志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改变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体现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
D.说明“重本”政策出现松动 |
7.
(题文)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
8.
南宋时期进口商品种类增加,运京的细色货物70种、粗色货物110种,不运京留在当地“打套出卖”的粗色货物140余种。这些粗色货物大都是过去很少或从未进口的一般消费品,如普通药材、木材、服装原料等。这说明南宋时期
A.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性经济体系 |
B.朝贡贸易开始瓦解 |
C.对外贸易与民众生活的联系增多 |
D.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
9.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项目 | 数量 | 备注 | ||
收入 | 粮食 | 8500 |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 |
支出 | 赋 | 田租(上缴实物) | 283 | 同上 |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 406 | | ||
役 | 兵役和徭役 | 2300 |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 |
日常 | 食 | 4918 | 据战国比例推算 | |
支出 | 衣 | 2732 | 同上 | |
祭祀等仪式 | 300 |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
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
D.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
10.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
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
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
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
11.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12.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支持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