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度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程,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度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程,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
3.
工业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并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二: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并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历史影响。
2.单选题- (共32题)
6.
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
7.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编入“匠籍”,为官府服务。清朝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
8.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
B.男耕女织 |
C.刀耕火种 |
D.土地国有 |
9.
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
C.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
D.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
10.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
C.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
D.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
11.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
B.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C.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
D.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
12.
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
A.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
B.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
C.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3.
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美观精致,多用于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
14.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
15.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
C.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
16.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
17.
据《欧洲五百年》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原始资本的积累 |
B.圈地运动 |
C.国内市场的发展 |
D.技术革新 |
18.
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又出台了《河流防污法》。这一系列法律文献颁布的主要背景是
A.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 |
B.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
D.英国社会重视立法的传统 |
19.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
D.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
20.
1863年,洛克菲勒开办了一家小炼油厂,1870年,通过内部合并成立标准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了美国90%以上的炼油业,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托拉斯。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美国
A.生产和资本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 |
B.市场扩大推动石油行业出现垄断 |
C.科技发展促使垄断组织不断出现 |
D.石化工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
21.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材料说明垄断资本主义
A.不能推动农业文明地区实现近代化 |
B.推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
C.加剧了欧美国家进行商品输出 |
D.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 |
22.
下表为1880—1929年美国部分工业产量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的生产力提高 |
B.美国的电力和石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
C.美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
D.美国已全面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
23.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这样设置课程是因为
A.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
B.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
C.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性别歧视 |
D.经济发展淡化社会等级观念 |
24.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
A.扩大了原始资本积累 |
B.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C.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
D.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 |
26.
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
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
C.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
D.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
27.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
28.
商业革命把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半封闭的、半停滞的、地方性的、非盈利的经济体制改造成开放型的、充满活力的、世界性的、完全为了盈利的经济体制。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商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B.商业革命加速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化 |
C.商业革命就是用商业取代农业 |
D.商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状态 |
29.
“在欧洲各国中,葡萄牙是最不宜于从事帝国冒险事业的。幸运、地理位置、航海技能和天赋勇敢等结合在一起,使葡萄牙人在初期领先,但是不能长期保持。”导致葡萄牙 “不能长期保持”领先主要在于其
A.从事冒险人员众多 | B.未形成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
C.面临列强激烈竞争 | D.深受海外殖民地独立斗争打击 |
30.
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相互了解 |
C.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
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 |
31.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B.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
C.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
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
32.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工厂制组织形式 |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C.机器大工业生产 |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
33.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主张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兴办汉阳铁厂 |
C.建立发昌机器厂 |
D.筹建北洋水师 |
34.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据此分析当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
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
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