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588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见下表)。
 
北方
南方
结论
政治
历代王霸定鼎,北方占绝大多数,历时共2783年。
历来建都于长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要么创业未定,要么败亡苟安,历时共计366年。
北方视南方常占优势。
哲学
春秋战国时,孔、墨在北;汉初北方独盛儒学;宋明时北人好言象数,多经世之想。
春秋战国时,老、庄在南;汉初南方尤喜道家;宋明时南人首倡心性,多穷理之气。
凡此者,皆受地理上特别之影响,虽以人事揉杂之,然其结果殆有不容假借者存也。
军事
北人南伐者得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最能举事。
南人北伐者不得志。
其所用兵,虽有种种特别原因,不能尽以归诸地理,要之地理为其一重要之主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梁启超的研究方法、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等进行评述;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论证、批判、修改或提出新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立论科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山俗善鼓铸,其为镬(锅),……以轻杖敲之如木者良。良以质坚,……以其薄而光滑,消熔炼)既精,工法又熟也。
——屈大钧《广东新语》
材料二(雍正九年十二月)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粤东所产铁锅,每连(五或三口为一连)约重二十斤。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带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计算每年出洋之锅约一、二万斤,诚有关系。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嗣后令海关监督详加稽查。……得旨……杨永斌所奏甚是,嗣后稽查禁止及官员处分、商人船户治罪之处,悉照所请行。粤东既行查禁,则它省洋船出口之处,亦当一体遵行,永著为例。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清朝佛山铁器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对铁器出口的有关政策并加以评价。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婆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缕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材料二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2019年)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摘编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3.单选题(共19题)

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5.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6.
《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据此可知
A.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
B.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D.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7.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D.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8.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该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由此可见,汉文帝
A.对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提升了商人地位
C.注重发展对外贸易
D.注重与百姓同乐
9.
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10.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11.
1971年,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其全面积有42万平方米,其中一个窑穴还存有唐代储藏但已碳化的谷子(据估算,这些谷子在唐储放时约25万公斤)。与此同时,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剥削的残酷B.滥发货币的影响C.垦田面积的扩大D.唐代农业的发达
12.
《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李四出售价格昂贵的青花瓷
13.
圆明园中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官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我国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B.官营手工业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14.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A.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
B.等级限制受到冲击
C.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D.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15.
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佛教、道家的影响不断扩大
B.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
C.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
D.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16.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颁布律令指出:“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系,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这一做法突出反映了
A.商品经济出现繁荣B.金属货币使用量增加
C.统治者重视中央集权D.国家钱币规范化
17.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社会转型缺乏动力D.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18.
中国瓷器在宋代以后外销的主要途径是(   )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郑和下西洋 D.唐僧西天取经
19.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A.流通铜币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21.
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规定
A.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22.
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
A.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B.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
C.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D.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