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586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我感兴趣的是司马迁在写《货殖列传》时流露出来的对于“富”的态度。司马迁对求富应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求富乃是人的天性。于国而言,国富才能力强;就个人而言,财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社会地位。然而在如何致富、如何为富上,司马迁是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的。同样的求富行为,因手段不同而有高下之分:“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为下。”对于这句话中所透露出的“本末之别”,我们不必十分在意。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司马迁对于“奸富”这一求富行为,至少是不齿的。在《货殖列传》中,“人富而仁义附”“富好行其德”之说不在少数;列举当世富者时,他所选取的也是些“贤人”,并着意写其富而节俭。这种“富而好礼”的价值取向是极为明显的。
——《〈史记〉中的商业图景》
材料二 宋代,大商人的势力比前朝增强,“京城资产百万至多,十万以上者比比皆是”。有的富商,每年向官府输钱五万缗。一般来说,富商大贾大多是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而起家的,他们从国家的各项专利中分得余润。因此,他们得以积累大量的财富。宋代商人的成分也有了变化,大商人往往具有官僚兼商人的双重身份。由于货币的威力和贱买贵卖的商业利润,大大引诱了官僚地主的贪欲,只要有利润可图,贩茶、卖酒、运木材等官僚无所不为,宋仁宗时,经商就成了一般官僚的正常副业。
——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对待财富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和疾病……传入美洲和大洋洲的新疾病给土著居民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并为欧洲的征服和殖民铺平了道路。这些疾病中,天花是由欧洲人传入的。
材料二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哥伦布交换”的重大影响。
(2)材料二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开创“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是什么?

2.论述题(共1题)

3.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3.单选题(共32题)

4.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5.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②③④⑤①
6.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7.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A.邸店
B.柜坊
C.飞钱
D.坊
8.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C.生产资本短缺所致D.周家面临边疆危机
9.
《旧唐书·郑记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该材料最能反映
A.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C.官府与百姓抢夺茶利
D.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10.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11.
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12.
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A.“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
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D.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13.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4.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下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15.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16.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便利了商品流通
D.“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17.
表1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1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18.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9.
下图反映的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D.第④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
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原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指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B.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D.美洲与欧洲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21.
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欧洲人对黄金的这种贪婪地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掠夺黄金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
C.资本主义生产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
D.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地方时所要的第—件东西
22.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C.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
23.
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24.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25.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表明他受到的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军阀官僚政府
B.外国资本
C.清官府
D.地主阶级
26.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27.
很多民族资本家曾尝试“实业救国”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现状,可是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他们只重视发展近代工业,不进行反帝斗争
B.他们受时代和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C.他们没有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能力
D.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斗争的影响
28.
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29.
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
30.
与1958年中共轻率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的是
①中共八大方针的影响
②八大二次会议的影响
③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④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
早在晚清时期中国就有了股票市场,张之洞办洋务时发行股票以直接融资。到了民国时期,股票市场更是很快在全国发展。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华苏维埃政府也发行过股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天津等股票市场还在营业,直至1951年才彻底关闭。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对股票市场并不陌生;关于股票“姓资姓社”的争论也实在是一场历史的误会。从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稍后深圳证交所正式挂牌算起,新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有十九年历史了。下列对中国股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已经有股票市场
B.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中国已经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中国已经出现人民资本主义
32.
著名党史学家李新记载了这么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某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所以县里的领导不大愿意把地分给农民。但李新到农民中间一问,农民都支持分地。这件事情可以说明
A.党史学家主要研究农民
B.大包干符合农村实际
C.机械化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3.
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自己,时称”个体户”。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A.都属于私有经济
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都属于商品生产
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34.
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则征婚启示:“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近代报刊的创办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B.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逐渐被人们接受
C.时人都认识到应废除缠足、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
D.该报刊的发行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35.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4.选择题(共1题)

36.

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读“台湾省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