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敦伟主张实施“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敦伟主张实施“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
2.单选题- (共19题)
2.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3.
宋朝时期,本来衣食国家、与市场联系有限的士卒、宗教人士、官吏、皇室成员等人也积极介入商业,使宋代从事市场交换活动的人群变得复杂起来了,真可谓“全民经商”。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 | B.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宽 | D.社会上层可倚权获利 |
4.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创设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
C.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 D.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文明过渡的机遇 |
8.
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中:一群站成排的工人以制式化的动作工作着,根本是资本家将人视为机械般的残忍手法,人和机械对他们而言是同样的“东西”,不需要有任何差别的待遇!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
B.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得以推广 |
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
D.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
9.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早期殖民者从美洲掠夺来大量黄金白银。这些黄金白银主要流入西班牙,直接导致该国
A.国力增强,从而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
B.获得资本原始积累,进而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
C.对华贸易占据出超的有利地位 |
D.物价上涨,从而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 |
11.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12.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最能说明
A.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B.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
C.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13.
11.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⑤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⑤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4.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
16.
据调查,房地产、汽车制造与销售、电信与手机、医药等10个行业成为2011年国内十大暴利行业。虽遭遇中国楼市的低迷状态,但2011年下半年,又有更多的资金流向房地产业。从表面看这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但其背后却有一只“看不到的手”在运作。这说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17.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下列哪一选项中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
B.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
C.“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
D.“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
18.
北师大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和邓小平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消除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
C.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D.保障了原有的社会制度 |
19.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
D.内地的开放 |
20.
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B.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
C.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
D.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