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材料三 正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我国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开始,便进入了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历史。在土地私有制、“重农”思想、宗法制、“抑商”政策的作用下,在激烈残酷的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下,逐步形成了小土地分散式经营特点。——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历史事物的名称,说明图三生产工具出现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一唐代对于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依据唐市令的这一规定,唐代的市可分为四个等级,即都市、府市、州市和县市。都市,通常指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市。长安有东西两市,洛阳有南北两市。同时,唐代在各级市均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一唐代对于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依据唐市令的这一规定,唐代的市可分为四个等级,即都市、府市、州市和县市。都市,通常指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市。长安有东西两市,洛阳有南北两市。同时,唐代在各级市均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
——摘编自武建国《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入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种空间结构的呆板性和落后性,故而坊市界限被打破,街衢两旁商店林立,店铺“侵街”的现象屡次发生。宋人普遍意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在思想领域引起“功利主义”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民或主动或被动的进入市场。兼做小商贩,官僚士人也参与商业活动,甚至寺院僧尼经商也普遍化。许多上层士人“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场管理简论》
材料三 明清时期,政府改革赋税制度,从而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并且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开始出现了手工作坊,打破以往“男耕女织”的生产局面,并且出现劳动分工现象,为创造更多的社会商品提供了契机,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商业领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和区域性的商业中心。——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市”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梦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观条件已经具备,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一批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材料一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梦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观条件已经具备,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一批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 开辟新航路意味着生产需要超过了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传统道德和社会制度开始解体,战争的起源不再是由于生存和宗教,而是贪婪。从那个时代起,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破灭。——摘编自百度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万事俱备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美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美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在1850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之三用于制作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摘编自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 (共25题)
5.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内容的是
A.陆上丝绸之路开辟 |
B.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
C.市坊界限严格分离 |
D.柜坊和飞钱的相继问世 |
6.
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
B.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 |
C.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
D.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 |
7.
汉武帝前元三年诏:“农,天下之本也,民之所持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优其然,故今兹亲帅群臣农以劝之。”这说明
A.汉初商业的繁荣 |
B.西汉农耕生产比较发达 |
C.汉代经济得以恢复 |
D.汉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
8.
明朝统治者禁止百姓私自出海贸易,严令“片甲不许下海”,把出海的人看成是“无君无父之辈"和“化外之民”。据此可知,明代政府奉行
A.重农抑商政策 |
B.“海禁"政策 |
C.君主专制体制 |
D.朝贡贸易体制 |
9.
有史料这样记载:“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这段史料反映了
A.国家鼓励货殖功利 |
B.唐代政府放宽了对市场管理 |
C.宋代商业经济繁荣 |
D.西汉长安城市场界限被打破 |
11.
它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它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争取农业的高产。“它”指的是
A.精耕细作 |
B.铁犁牛耕 |
C.土地私有 |
D.兴修水利 |
13.
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丝织品的数量与质量逐渐超过北方。明清时,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下面对于清代丝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出现织机织造技术 |
B.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 |
C.“缎”成为丝织品的代表 |
D.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
14.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北朝青瓷比较成熟 |
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
C.宋代出现成熟的青花瓷 |
D.明清时期瓷窑众多出现五大名窑 |
16.
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
B.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
C.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17.
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欧航海家进行了从欧洲出发沿非洲直达印度和从欧洲向西航行发现美洲及环球一周的远航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新航路成功开辟后
A.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 |
B.美洲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
C.世界各地文明相对孤立 |
D.世界市场体系正式形成 |
19.
在西欧国家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扩展在北美和印度地区的殖民势力,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
A.17世纪初 |
B.18世纪中期 |
C.15、16世纪 |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
20.
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西欧国家的这些殖民扩张活动客观上
A.促使亚非拉美国家的团结 |
B.促使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结合 |
C.开始打破东西方贸易壁垒 |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
21.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这种情形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标志工业革命进入崭新阶段 |
B.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
C.垄断渗入英国社会生产领域 |
D.确立了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
22.
下图反映的是1764~1850年英国商品价格指数和英国男性工人实际工资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价格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
B.工业化发展带来劳动力需求的扩大 |
C.工业革命使工人实际收入降低 |
D.工资指数与价格指数呈正比例关系 |
23.
下图是1956年罗伯特·杜瓦斯诺拍摄的《断掌工业》,寓意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观的再现。这一作品实质上


A.反映工业化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
B.控诉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
C.体现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
D.强调了重工业生产领域快速发展 |
24.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美洲的发现”者是
A.麦哲伦 |
B.哥伦布 |
C.迪亚士 |
D.达·伽马 |
25.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表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主要是因为
A.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 |
B.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 |
C.西欧社会的“寻金热” |
D.西葡王室的政策推动 |
26.
近代以来,非洲岛国赤道几内亚首都的名称发生多次变更。1827年,英国人将其命名为“克拉伦斯城”;1843年,西班牙人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的名字命名该地;1968年,赤道几内亚以民族英雄马拉博的名字重新命名该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英国与西班牙在地名问题上存在分歧 |
B.地名的变更常与殖民侵略和民族意识有关 |
C.欧洲国家惯于通过奴化手段对外扩张 |
D.不严谨的人为因素往往造成地名变化无常 |
27.
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编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思考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对世界的影响,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2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29.
《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
C.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 |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