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84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2.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极大的改变了中国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据《中国经济年鉴》整理

材料二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些现象出现的政策性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并列举这两个年份发生于我国的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

2.单选题(共35题)

4.
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凡棉田,于清明前先下壅、或粪、或豆饼、或生泥,多寡量田肥瘠。”“苗育二尺以上,要打去冲天心(即顶心),旁枝长到1.5尺,亦可打去边心,使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这一记载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D.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5.
元朝时期,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由此可推知,浮梁瓷局
A.没有制定工艺制作标准
B.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
C.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市场
D.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
6.
北宋时期,社会商业信用体系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如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现象
A.催生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7.
康熙二十三年,“始开江浙闽广海禁,于云山(今连云港)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关设监督”;康熙五十六年正月,清政府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由此可知,清朝前期
A.对外贸易已经禁绝
B.海禁使得中国变得贫穷
C.官方控制对外交往
D.锁国促使国内动荡不安
8.
北宋李觏认为:“一夫之耕,食有佘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由此可知,造成“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负担较重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
D.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9.
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土地买卖的盛行
D.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10.
古代中国农民在日常耕作中创新了一系列农具,如四齿钉耙、耧车、锄头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农耕技术缺乏进步
D.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11.
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B.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C.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
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C.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D.“唐三彩”是唐代青瓷重要代表
13.
“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巳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中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14.
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世纪内,西欧的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西欧各国的物价平均上涨2倍左右,西班牙则高达4.5倍。这一现象:
A.推动了西欧的社会分化
B.不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导致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促成了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
15.
下图是1956年罗伯特·杜瓦斯诺拍摄的《断掌工业》,寓意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观的再现。这一作品实质上
A.反映工业化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B.控诉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C.体现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D.强调了重工业生产领域快速发展
16.
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A.先进的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的胜利
B.英国海军实力的强大
C.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D.海洋国家对大陆国家的胜利
17.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表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主要是因为
A.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
B.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
C.西欧社会的“寻金热”
D.西葡王室的政策推动
18.
“荷兰是第一个充分发展殖民制度的国家,在1648年就已达到了它商业繁荣的顶点。”而英国则在18世纪成为拥有“最大殖民威力的国家”。导致英国后来居上的相关因素是
①独占海上航运
②发动殖民战争
③确立君主立宪
④完成工业革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
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国家
比重
13.4%
4.6%
14.5%
37.7%
29.8%
 
A.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D.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航路开辟后的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生产的棉织品由于份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开始被大量进口,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英国人关注女子的端庄与品行
B.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
C.英国人对亚洲产品有抵触情绪
D.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高于欧洲
21.
如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据此可知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D.英国的世界殖民帝国地位开始确立
22.
近代某次战争后,清政府一方面允许外国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同时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些举措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23.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自强”“求富”
C.顺应世界潮流
D.实现中国近代化
24.
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25.
中国本土盛产亚棉,比较适合家庭手工纺粗纱。1892年湖北开始引进了美国棉花种子,因美棉更适合机械制纱,到1910年,湖北的美棉产量已高达484000担。据此可推知,美棉的大量种植
A.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B.导致外国棉花的进口迅猛增长
C.严重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
D.为手工棉纺业提供了丰富原料
26.
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
A.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直接导致民族丁业陷入困境
C.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D.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27.
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列强侵华方式仍以商品输出为主
28.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9.
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当为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之初
30.
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年份
1914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布机(台)
2316
2736
3839
4139
4139
纱锭(枚)
544780
647570
658748
842894
1248282
 
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在迅速发展中内部蕴含着危机
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31.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作的政治报告,他指出:“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生产力的顺利发展。”这次大会
A.确立了***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
D.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起点
32.
河北省徐水县1958年8月推出供给制,全县实行“十五包”:“吃、穿、住、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全由县里统一包下来。”这本质上反映了
A.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B.“大跃进”成就显著
C.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D.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33.
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D.从根本上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34.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普遍
A.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5.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论祖国统一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36.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下图是1949—1988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

其中1956年与1988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中共八大的召开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7.
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这些决议旨在
A.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放缓国家城市化进程
D.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38.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某地的所有制结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B.公有制经济不再起主导作用
C.我国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逐步走向单一
D.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3.选择题(共1题)

39.对下列化学用语中“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2CO  ②2N  ③ {#mathml#}Cu+2O{#/mathml#}    ④2Na+⑤Mg2+⑥H2O.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