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一唐代对于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依据唐市令的这一规定,唐代的市可分为四个等级,即都市、府市、州市和县市。都市,通常指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市。长安有东西两市,洛阳有南北两市。同时,唐代在各级市均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一唐代对于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依据唐市令的这一规定,唐代的市可分为四个等级,即都市、府市、州市和县市。都市,通常指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市。长安有东西两市,洛阳有南北两市。同时,唐代在各级市均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
——摘编自武建国《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入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种空间结构的呆板性和落后性,故而坊市界限被打破,街衢两旁商店林立,店铺“侵街”的现象屡次发生。宋人普遍意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在思想领域引起“功利主义”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民或主动或被动的进入市场。兼做小商贩,官僚士人也参与商业活动,甚至寺院僧尼经商也普遍化。许多上层士人“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场管理简论》
材料三 明清时期,政府改革赋税制度,从而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并且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开始出现了手工作坊,打破以往“男耕女织”的生产局面,并且出现劳动分工现象,为创造更多的社会商品提供了契机,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商业领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和区域性的商业中心。——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市”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许倬云《汉代农业》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什么?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 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责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抡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四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zi:计算)。”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和三及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3)郑和下西洋早于新航路开辟,但没有完成“会合世界”的任务,后来此类航海壮举明朝再也没有发生过,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 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责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抡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四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zi:计算)。”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和三及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3)郑和下西洋早于新航路开辟,但没有完成“会合世界”的任务,后来此类航海壮举明朝再也没有发生过,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
4.
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2.单选题- (共31题)
5.
1793年,中国清朝乾隆皇帝对来访的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宣称:“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勿需尔国制办物件。”从生产力角度看,上述看法的谬误在于:
A.自视“天朝上国” |
B.无视工业文明 |
C.隔绝于全球化潮流 |
D.地主阶级的没落 |
6.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
7.
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这一现象导致了:
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 |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
9.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桑麻青氛氤。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从该诗中你能得到关于唐代的正确认识有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耕畜
②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
③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市场交换
④男耕女织,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耕畜
②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
③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市场交换
④男耕女织,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0.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北朝青瓷比较成熟 |
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
C.宋代出现成熟的青花瓷 |
D.明清时期瓷窑众多出现五大名窑 |
11.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12.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
B.农村的劳动力出现富余 |
C.纺织技术的进步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13.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基出土的“厩苑律”有这样的规定:负责饲养耕牛的厩苑,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者,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寸要对主事者处笞刑十下。材料不能说明当时
A.较为重视农耕畜力的保护 |
B.耕牛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C.已有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 |
D.铁犁牛耕是各地主要的耕作方式 |
14.
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统治者“无为而治” |
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
15.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
16.
《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
17.
宋淑梯在《司母戊鼎的X光检测及其铸造工艺》一文中指出司母戊鼎的铸造是一项极其复杂困难的铸造工程。在当时的简单协作的手工作坊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件人间奇迹。这反映了商朝
A.青铜器物种类繁多 |
B.青铜铸造技艺水平高 |
C.青铜器物数量巨大 |
D.青铜器物以礼器居多 |
18.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坡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
B.崇仁坊成为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
C.崇仁坊成为长安最繁华的商业区 |
D.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
19.
秦汉以来,历代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制度,基本与乡村无异。然而唐宋之际,国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专门针对城市的管理制度。这是由于
A.城乡经济管理模式明显不同 |
B.城市的经济特性日益凸显 |
C.政府财政收入倚重城市经济 |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速 |
20.
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唐朝
A.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
B.政府实行严格的商业限制政策 |
C.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 |
D.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
21.
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A.凸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B.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
C.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
D.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苹新 |
22.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上日益形成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农矿业生产国。该学者意在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
B.扩大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
C.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矛盾 |
D.形成了世界分工的基本格局 |
23.
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欧航海家进行了从欧洲出发沿非洲直达印度和从欧洲向西航行发现美洲及环球一周的远航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新航路成功开辟后
A.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 |
B.美洲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
C.世界各地文明相对孤立 |
D.世界市场体系正式形成 |
24.
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西欧国家的这些殖民扩张活动客观上
A.促使亚非拉美国家的团结 |
B.促使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结合 |
C.开始打破东西方贸易壁垒 |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
25.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这种情形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标志工业革命进入崭新阶段 |
B.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
C.垄断渗入英国社会生产领域 |
D.确立了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
26.
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449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自由主义的盛行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资本输出的带动 |
D.垄断资本的膨胀 |
27.
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A.先进的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的胜利 |
B.英国海军实力的强大 |
C.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
D.海洋国家对大陆国家的胜利 |
28.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表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主要是因为
A.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 |
B.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 |
C.西欧社会的“寻金热” |
D.西葡王室的政策推动 |
30.
马克思把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变化定义为:“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下列不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这场“大革命”带来的影响是
A.流通商品种类明显增多 |
B.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建立 |
C.传统商品的交易量下降 |
D.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31.
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汇合到16世纪才开始,西方的影响到19世纪才得以加强。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缺乏
A.文明交流的技术条件 |
B.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
C.文明交流的历史基础 |
D.文明扩张的经济动力 |
32.
18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1700,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7人,至1800年,则上升到2.5人,这一现象的出现
A.缩小了贫富差距 |
B.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
C.缓解了阶级矛盾 |
D.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
33.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的出现 |
B.手工工场的建立 |
C.工厂制度的建立 |
D.垄断组织的出现 |
3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17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的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早期殖民 |
B.宗教改革 |
C.圈地运动 |
D.工业革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