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练习题(一)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80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陆路贸易而居主要地位,这便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因受到政府实业政策的刺激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利条件。当时各行各业的发展势头比以往迅猛得多。有相关资料反映,1912—1922年间,全国各地投资创设的近代企业达到1783家。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为使自己存身于激烈的商战激流之中,不但渴望获得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渴望获得精通工艺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先期通过各种途径出国攻读机器制造、财政金融、纺织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留学生,相继在实业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国内各地举办的高、中等专业院校相继培育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企业人才,在一部分近代企业内成为骨干力量。社会和企业自办的各种职业学校、养成所、训练班纷纷涌现,这种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广大中小企业群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需的突出矛盾。

——摘编自徐鼎新《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

2.单选题(共17题)

3.
明清时期,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生产的特点是
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
C.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D.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
4.
中国古代强调均匀播种,改变过去无规则的散播浸种,实行条播均种,以防止由于疏密不当,纵横不宜而影响光照与通风程度。据此可知()
A.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经营模式形成
C. 传统农业以种植业生产为主     D.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农时
5.
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私营手工业
6.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工商业者纷纷移居城市,以齐国为例,城内工商居民增多,达六万多人,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齐国是最强盛的国家
B.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 粮食生产能力的衰落
D.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7.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礼崩乐坏
B. 铁犁牛耕使用
C. 井田制瓦解
D. 赋税制度改革
8.
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A.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B. 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
C. 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 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9.
工业国民的核心是动力的革命,下列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动力变化的是
A. B.    C.    D.
10.
布罗代尔曾说,18世纪之前的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19世纪的文明是煤的文明。据此可知19世纪的文明进步的关键是()
A. 蒸汽机的发明 B. 采矿业的发展
C. 环保意识的提高     D. 电力的广泛使用
11.
1849年,英国议会废除了已实行几百年的《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 开始争夺海上霸权
B. 正式成为工业国家
C. 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D. 奉行自由主义政策
12.
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A.手工工场
B.垄断组织
C.工厂
D.贸易公司
13.
1840年,长江三角洲的村镇中有诗云:蚕事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卤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D.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中心地位
14.
下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895——1899年发展状况,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 轻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B. 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5.
李鸿章曾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洋务运动
A. 富国强兵,谋求发展
B. 同心协力,精益求精
C. 重用人才,创办企业
D. 改革政治,融入世界
16.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1947年)指出: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允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等,由此可见()
A.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 美国攫取在华特权
C. 抗战中美国侵略加剧 D. 官僚资本经济垄断
17.
196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猪肉减少80.6%,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贯彻八字方针
C.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8.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法国的重商主义理论
C.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9.
1979年陈云在《计划经济与市场问题》中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计划与市场应该相互调节
B.市场经济是经济改革的方向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