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78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派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纷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全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材料二 明期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补销减”,“蚕梅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以上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l)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9题)

2.
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
A.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自然经济在元朝开始解体
C.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3.
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
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4.
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这反映出唐代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
C.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
5.
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    )
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B.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
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6.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产命运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7.
如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该圈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A.自然经济得到巩固
B.仍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产地
C.国内市场逐渐活跃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8.
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通过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
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9.
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的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A. “小荷才露尖尖角”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脱胎换骨获新生”
D. “荷尽已无擎雨盖”
10.
下图为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图,推动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
B.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动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D.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短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