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结构中出现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实质?并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结构中出现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实质?并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
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这一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
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节选自央视《大国崛起》解说词
(1)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这一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2.单选题- (共24题)
3.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
B.抑商、海禁 |
C.抑制工商业 |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
4.
对民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伍于世界潮流 |
B.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
C.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 |
D.根本上是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
6.
明清时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面能够直接反应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
A.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
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 |
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
8.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国家授田 |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
C.土地私有 |
D.土地兼并 |
9.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立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石器锄耕 |
D.千耦其耘 |
10.
北宋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商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下面能够直接反映商的业发展对城市布局产生影响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
B.时间限制被打破 |
C.坊市界限被打破 |
D.出现柜坊、飞钱 |
11.
在我们贵州有很多有趣的地名,如:马场,猫场,鸡场,狗场……等等,他们是我国古代的农村的集市贸易场所。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记日,十二地支用十二生肖表示,比如今天是甲午日,午是马,则午日在某地赶集,某地久之则名为马场(赶马场)。请问这种农村的集市贸易场与下列相似的是
A.坊 |
B.市 |
C.草市 |
D.瓦市(肆) |
1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15.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 |
B.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 |
C.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 |
D.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 |
17.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18.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
19.
《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A.限制经营场所 |
B.奉行“重农抑商” |
C.商业空前繁荣 |
D.重视监管商业 |
26.
黑奴制在美洲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印第安人惨遭虐杀,美洲需要大批劳动力 |
B.黑人身体健壮,远离家乡,不易逃跑 |
C.黑奴贸易能给殖民者带来巨大财富 |
D.欧洲殖民者对黑人比对印第安人熟悉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