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76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上好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商号后,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地位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材料三: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突出变化,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形成这一特点的具体原因。

2.单选题(共23题)

4.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5.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抑商”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盐铁专卖”的政策D.“精耕细作”的特点
6.
2016年1月27日,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耜耕)C.铁犁牛耕D.精耕细作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牛拉犁的意义就在于,人类首次能利用自身体力以外的力量作动力。从这一意义上说,犁是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和核分裂反应堆的先驱”。中国使用牛拉犁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8.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9.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表明古代中国 (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④
10.
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②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③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④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A.②③B.①②C.②D.③
11.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
A.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西周时期工商业被官府垄断D.已采用雇佣劳动生产
12.
2008年5月,广东省南澳县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考古工作者从该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中不可能有
A.康熙通宝钱B.大量白银货币C.五彩镂空云凤纹瓶D.精美的棉布船帆
13.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④产生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4.
“凡市上,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请判断此记载选自(  )
A.《左传》B.《唐六典》
C.《宋史》D.《清史稿》
15.
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16.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水平提高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民生活改善
17.
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18.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D.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
19.
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专卖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④
20.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②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③客观上带动了亚非拉的发展
④促进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
21.
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22.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23.
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D.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24.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25.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26.
之所以说人类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了蒸汽时代,其主要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A.纺织、采矿、造纸等工业部门都采用蒸汽机作动力
B.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蒸汽机使用的空间范围扩大
C.蒸汽机保证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厂的转变
D.包括火车、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内的新发明先后出现

3.选择题(共2题)

27.某一DNA分子中,A为200个,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A的脱氧核苷酸30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几次(  )
28.某一DNA分子中,A为200个,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A的脱氧核苷酸30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几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