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期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戏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期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材料二 18--19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的说法:“Steam 叔叔是英国人”(Steam此处既是人名又是蒸汽机的意思)。
材料三 1919年12月23日,美国人乔治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华盛顿的妈妈拍了一份电报:“亲爱的妈妈,我今晚将乘坐起飞的客机回家,与你共度圣诞住节!”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中的发明是什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3)材料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最少两项)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材料一 葡萄牙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材料二 18--19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的说法:“Steam 叔叔是英国人”(Steam此处既是人名又是蒸汽机的意思)。
材料三 1919年12月23日,美国人乔治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华盛顿的妈妈拍了一份电报:“亲爱的妈妈,我今晚将乘坐起飞的客机回家,与你共度圣诞住节!”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中的发明是什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3)材料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最少两项)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21题)
4.
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 B.百工亦为本业 |
C.农工比重适当 | D.农工任其消长 |
7.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
9.
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
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
10.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 | B.民营手工业者 |
C.家庭手工业者 | D.雇佣手工业者 |
11.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2.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14.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15.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17.
《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出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封建地租沉重 |
C.商品经济繁荣 |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
19.
《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
B.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20.
16世纪,美洲的一辛辣感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材料反映了
A.三角贸易 |
B.商业革命 |
C.价格革命 |
D.商业危机 |
21.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
B.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
22.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种现象表明
A.美洲新兴工业城市大量出现 |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
C.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剧 |
D.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 |
23.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4.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
4.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