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第十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72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市场的发展。
材料三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献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宋朝以来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材料四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其物(工业制成品)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4)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的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思想?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松江旧无署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
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2)据材料二,指出“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材料三 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当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材料四“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哪场战争验证了“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3.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部分民族工业简表
时间
地点
创办者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孙英德
发昌机器厂
1872年
广东南海
陈启源(沅)

1899年
江苏南通

大生纱厂
 
(1)将材料一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陈旭麓等编《汉冶萍公司》(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材料三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材料四 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材料四中的F2可能是哪些因素?
4.
经济体制与发展规划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1978年l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到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

(3)材科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四  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单选题(共21题)

5.
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这位先贤是
A.黄帝
B.神农氏
C.尧
D.大禹
6.
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中国的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
B.抑商
C.重农
D.强兵
8.
在扬州仪征北部丘陵地区有“刘集”“谢集”“马集”“新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的由来与古代的什么贸易形式有渊源关系:
A.夜市
B.都市
C.会馆
D.草市
9.
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0.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11.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苏州
C.扬州
D.洛阳
12.
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13.
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A. 草市中有夜市
B.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专业市场出现
14.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区域性大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5.
观察下图,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民族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B.轻工业停滞不前
C.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形成
D.重工业有所发展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这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
A.产生时期
B.萎缩时期
C.“黄金时期”
D.初步发展时期
17.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织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下述哪一事件之后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18.
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该厂的创办反映出
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
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
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
19.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20.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洋务运动期间
C. 甲午战争期间 D. 戊戌变法期间
21.
“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出这一重要论述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2.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列流行语出现于“大跃进”时期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
B.放卫星、超英赶美
C.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D.样板戏、上山下乡
23.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抓革命,促生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4.
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25.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3.选择题(共3题)

26.以下全都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一组是(  )

①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②经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物  ③染色体数目的减少或增加  ④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部分的交叉互换  ⑤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第21号染色体多了1条  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 ⑦自然生长的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植株,后代出现了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

27.以下全都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一组是(  )

①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②经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物  ③染色体数目的减少或增加  ④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部分的交叉互换  ⑤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第21号染色体多了1条  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 ⑦自然生长的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植株,后代出现了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

28.以下全都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一组是(  )

①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②经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物  ③染色体数目的减少或增加  ④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部分的交叉互换  ⑤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第21号染色体多了1条  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 ⑦自然生长的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植株,后代出现了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