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坊市制的发展变迁,是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晋令》规定:“从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坊市的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商品交易空间,而无居住功能。唐代发生坊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坊市内渗透,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这一制度出现的政策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一中“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和原因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趋势何时实现?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的发展变迁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并说明它的研究价值。
材料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晋令》规定:“从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坊市的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商品交易空间,而无居住功能。唐代发生坊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坊市内渗透,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
——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这一制度出现的政策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一中“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和原因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趋势何时实现?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的发展变迁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并说明它的研究价值。
2.单选题- (共23题)
2.
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
B.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
C.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
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
3.
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B.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 |
C.农业技术领先世界 |
D.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 |
4.
(宋)王柏《鲁斋集》中说:“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材料反映了
A.手工业商业获得高度发展 | B.农村草市已出现 |
C.农民兼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 D.农工商地位改变 |
5.
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终结 |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
C.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 | D.拜金主义思想的严重 |
6.
太初三年,汉武帝出兵远征西域大宛国。为备足兵源,汉武帝下令征调全国“七种人”当兵,即:罪吏、亡命(逃亡者)、赘婿、贾人(有店铺的商人)、有市籍者(原来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
A.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
B.商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 |
C.穷兵黩武,歧视少数民族 |
D.采取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
8.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材料反映唐代官营手工业
A.由官府集中管理 |
B.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 |
C.生产带有季节性 |
D.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 |
9.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10.
(题文)明朝嘉靖年间“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有识之士认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倭患出现 |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
C.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 |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
11.
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留学归国且己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从1885年开始,四次返乡参加科举。此现象说明
A.科举制根深蒂固,无法破除 |
B.洋务运动面临的社会环境恶劣 |
C.维新派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 |
D.北洋水师急需科举人才 |
12.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国货界一致响应,国货运动曾一度颇具声势。特别在上海,作为经济大埠,全国经济重镇,提倡国货运动轰轰烈烈,民众踊跃参加,到1930年10月7日,已进行了第三次国货运动大会,成效显著。这一做法有利于
A.阻断西方的经济侵略 |
B.加快工业体系的形成 |
C.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
D.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
13.
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记载:“就茶叶出口而言,在1846年由上海出口的只占全国出口的七分之一,1851年就增长到三分之一,紧接着在1852年超过全国出口的一半,1853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70%,此后上海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这说明
A.上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 |
B.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
C.上海取代广州贸易地位 |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4.
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
15.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
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
16.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
B.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
C.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
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
17.
20世纪初,英美等国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使英美控制了中国海关 |
B.有利于中外企业公平竞争 |
C.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D.增强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
18.
1878年,轮船招商局总办朱启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以蒸汽为动力磨面粉,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下列各项属于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的是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C.洋务运动的诱导 |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19.
光绪年间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该现象反映出
A.近代工业集中于上海 |
B.“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0.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实施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农业经济恢复 |
B.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 |
C.扩大公有制规模 |
D.增加城市的粮食供应 |
21.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 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 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
22.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这表明
A.国企改革缺乏配套性措施 |
B.冷战思维影响外媒评价 |
C.外国对国企改革缺乏信心 |
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
23.
“(2000年)中国75%的国有小型企业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以及中外合资等方式,转变成非国有企业……85%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其中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有70%改成了多元持股的股份公司。”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B.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
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开始被打破 |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24.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以《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题,在一版头条全文公布呼吁信,并配发了导语。厂长、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
B.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
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D.“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