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7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了城市职能也发生了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文帝时,王玄谟论及彭城形势“南界大淮,左右淮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以西裹阳以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

一一摘编自顾祖禹《论史方舆纪要二十九》

材料二 现在我们在城里见到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有些在宋代就有了,都是以不同的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与主要市区有一个吴山,吴山境内有几十个庙,叫鲁班庙……每个庙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地区也因此而闻名。

一一摘编自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

材料三 清末民初的扬州,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批重要的现代脑力劳动者,形成了专门职业阶层,这是扬州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当然,黄包车夫、挑水工、轿夫、船夫、女佣等在当时的职业中也占一定比例。

——摘编自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池所起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在宋代出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比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指出扬州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往往会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生产经营模式?它推动了我国怎样的社会转型?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带给欧洲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于何时?诞生的条件有哪些?在这一新的经济因素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改变社会形态的政治斗争。请举一例。
(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一系列改变社会形态的斗争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判断题(共5题)

3.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中国的“蒙古包形器”。此件青花瓷完好无损,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所知仅此一件,堪称举世无双。据推断“蒙古包形器”最早可能出现在元朝。
4.
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产品大多精美,产品面向市场,因此,在明中叶以前,长期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5.
17世纪,欧洲国家迅速抢占殖民地,典型事例有荷兰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了加拿大,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6.
电报、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到中国,受到当时国人的喜爱,被人民普遍使用。
7.
中共八大不仅在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和正确决策,而且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方向。

3.单选题(共14题)

8.
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C.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9.
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
C.农业技术领先世界
D.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
10.
(宋)王柏《鲁斋集》中说:“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材料反映了
A.手工业商业获得高度发展B.农村草市已出现
C.农民兼营农业之外的产业D.农工商地位改变
11.
《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丝织业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B.唐代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C.明清时期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D.宋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12.
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终结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D.拜金主义思想的严重
13.
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中提到“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主要缘于英国
A.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B.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
C.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
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
14.
1901年3月,摩根以4.8亿美元购买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此后,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摩根现象”的实质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
B.工厂制度的形成
C.生产关系的调整
D.经济结构的变动
15.
菲律宾马克坦岛上有一个双面碑亭,其正面刻有这样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下列与此相关的选项是
A.到达好望角B.发现美洲C.直达印度D.环球旅行
16.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的转让现象,农业资产者获得了贵族手中的土地。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西欧物价平均上涨了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被称为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
D.圈地运动
17.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厂;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
A.使用“制造之器”的工厂
B.与洋商争利
C.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督商办
18.
19世纪70年代,中国蚕丝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生丝质量低劣引发外国丝商的强烈不满。外国丝商发出警告:“除非在这两方面(包装和质量)采取改进措施,否则他们的生丝就必须从我们的消费中排除出去。”而民国初期,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危机有了一定程度缓解。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D.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19.
下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这一阶段经济的稳定发展为
A.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
B.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C.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壮大队伍
D.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0.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21.
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崛起已是不争事实,更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是崛起方式。下列关于中国崛起的主题最恰当的说法是
A.从改良到革命B.从城市到农村C.从计划到市场D.从农村到城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判断题:(5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