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原因。(4分)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1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明清时期“新经济的萌芽”又是指什么?(2分)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2分)
材料三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有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
(3)在古代中国“资本在它萌芽时期”,国家政权给予帮助了吗?(1分)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当时国家政权采取的政策。(2分)
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原因。(4分)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1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明清时期“新经济的萌芽”又是指什么?(2分)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2分)
材料三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有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
(3)在古代中国“资本在它萌芽时期”,国家政权给予帮助了吗?(1分)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当时国家政权采取的政策。(2分)
2.单选题- (共11题)
2.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官营手工业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成武器和共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成武器和共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③④ |
3.
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4.
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 ( )
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 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
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 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 |
5.
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 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 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 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A. 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 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 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6.
秦奋在历史学习中发现: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
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 |
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
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 |
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 |
7.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
A.英国经济实力急剧衰落 |
B.自然科学研究出现重大进展 |
C.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 |
D.美德经济发展加快后来居上 |
8.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9.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0年 | 8919 | 2304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1.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12.
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 GNP年增长 | 失业率 |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
1968~1972年 | 4.3% | 3.2% | 4.8% |
1973~1975年 | 2.4% | 5.3% | 9.4% |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
B.数字的变化与“新经济”有关 |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