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事年表
某校高一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制作了如上的大事年表。请运用表中的相关史实,帮助他编写论文提纲。 (要求:分论点简洁清晰;史实对应分论点;列举两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至少选择2个史实。)
示例:分论点:新航路开辟文明交流之路;史实:①、④
大事年表
序号 | 时间 | 史实 |
① | 1493年 | 哥伦布远航将欧洲的葡萄、柠檬等带入美洲,将玉米等 作物带回欧州 |
② | 1507年 | 英国国王委托意大利学者维吉尔撰写《英国史》,这是 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史学著作 |
③ | 16世纪初 | 英国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啤酒、铜器等行业中 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
④ | 1522年 | 麦哲伦船队成功完成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再返 回欧洲的环球航行 |
⑤ | 16世纪20年代 | 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
⑥ | 1541年 | 西班牙殖民地上的印第安人骤减了一千五百万人 |
⑦ | 1566年 |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爆发 |
⑧ | 1624年 |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
某校高一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制作了如上的大事年表。请运用表中的相关史实,帮助他编写论文提纲。 (要求:分论点简洁清晰;史实对应分论点;列举两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至少选择2个史实。)
示例:分论点:新航路开辟文明交流之路;史实:①、④
2.
道路决定命运。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得与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重新起航”?概括指出党和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举措从而实现了图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该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生铁、电力等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后,中国的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重新起航。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以空前的创造力,向世界证明了自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得与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重新起航”?概括指出党和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举措从而实现了图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3.
关键环节考核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他们经济富足,有自已独立的价值追求,又有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答题时先归纳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再由原因来具体分析影响,至少答两个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答题时注意明确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找准材料定位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得出认识,至少从两个方面作答)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他们经济富足,有自已独立的价值追求,又有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等
材料二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答题时先归纳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再由原因来具体分析影响,至少答两个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答题时注意明确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找准材料定位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得出认识,至少从两个方面作答)
2.单选题- (共9题)
4.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说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
C.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化 |
D.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
5.
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A.形式多样 |
B.自给自足 |
C.精耕细作 |
D.个体经营 |
7.
清初,政府先后五次颁布禁海令,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违者立斩;禁止国内船只租赁、私卖给外国人,沿海50里内“尽夷其地,空其人”。从近代化的视角看,该政策的影响是
A.打击了中外反清势力 |
B.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 |
C.巩固了清政权的统治 |
D.违背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
8.
1870年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这主要说明
A.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 |
C.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明显 |
D.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 |
9.
19世纪末期,苏州地区商店里经常能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玻璃等洋货,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但是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这反映了该地区
A.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
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C.自然经济的固守与抵抗 |
D.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
10.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73年唐廷枢上任,在短短三年间,招徕商股、整章建制、购买洋船、开拓海内外航线,使招商局的航运事业蒸蒸日上,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表明洋务企业
A.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B.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求索 |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
11.
下图数据来源于杨德才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新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B.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
C.民国实业救国思潮不断影响 |
D.北洋军阀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