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6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是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2.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小题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一…·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
【小题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小题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2.单选题(共42题)

3.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脆弱性
D.连续性
4.
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以政治职能为主
B.以商业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
5.
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6.
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72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共41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26位;南宋时期的62位宰相中,北方仅仅5位,江南47位。上述数字不能说明
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B.经济中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
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
7.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由
B.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C.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D.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8.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致富以后,家族子弟很多人获得官职。这种“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C.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9.
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10.
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分布如下,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A.汉代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汉代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
C.汉朝使用牛耕技术的范围较广
D.牛耕技术的使用已经遍及全国
11.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肤色、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
B.具有征收赋役的重要功能
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
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
12.
2003年在浙江温州发现一座古墓,距今(2019年)已有3000余年,从中挖掘出了商周时期的铙(古代乐器)鼎、簋、戈、剑等70多件青铜器。从中看出当时的青铜器经常可能用于
A.礼器和兵器
B.农具和酒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13.
据《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一书统计:从康熙39年到乾隆16年(1700—1751年)的51年间,西欧各国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6800多万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在中国处于统治地位
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国家的商品倾销
14.
历史学家从法制文献中发现,唐末、五代以来有关城市建筑侵街、临街开市、夜市违规的诉讼案例越来越多,这说明
A.法律制度松弛,执法队伍混乱
B.法律日趋繁苛,人身控制加强
C.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破坏
D.社会道德沦丧,民风日益败坏
15.
《探索发现》中有文章说:“(明清时)由于徽商的奢侈消费、争造私家园林,一方面抽走了大量可用于生产和交换的商业资本并使部分徽商处于囊中羞涩的窘境;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整个扬州的繁荣,使得扬州在城市建设、园林构造等方面独树一帜。”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一社会现象最重要的影响是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促进了商帮的壮大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使得了商业资本的迅速集聚
16.
明末清初有人这样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7.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
A.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
C.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D.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
18.
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贸易。该船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A.宁波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19.
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为?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20.
下列属于汉代历史人物的是?
A.司马睿
B.杜诗
C.蒙恬
D.多尔衮
21.
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言:“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说明
A.唐代农业发展停滞
B.唐代租庸调制存在弊端
C.唐代中后期赋役沉重
D.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22.
谚语是对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小满芝麻芒种谷”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23.
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并,被誉为“花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24.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5.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6.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并被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和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长期推行抑商政策
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
D.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27.
网上调查显示,2014年最热门的旅游线路是重走中西文明交融的“活化石”——丝绸之路。观光途中不可能见到的古代文明现象是
A.新疆坎儿井遗址
B.出土的汉代的丝绸
C.出土的唐代白瓷
D.宋代青花瓷
28.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9.
《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30.
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
A.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B.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C.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
D.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31.
明清时期,淮阳盐商在扬州、苏州建造园林宅地,相互攀比,徽商在徽州建造精美住宅,晋商建造的大院更显示出财大气粗。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建筑技艺日臻成熟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重利轻义成为时尚
D.崇商重利之风盛行
32.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便利了商品流通
D.“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33.
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34.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35.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36.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37.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8.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39.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40.
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
A.将公田化为私田
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土地兼并
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41.
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据《史记·平准书·集解》: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表明西汉政府推行均输法
A.保护了小农经济
B.打击了豪商大贾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稳定了市场秩序
4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第40、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43.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冬至、小寒、大寒”。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节气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与四季变化密切相关
B.节气体现了国家“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44.
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保护田庄经济
B.发展商品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限制土地兼并

3.选择题(共4题)

45.当地时间某日14时,一架飞机从东京国际机场(东9区)起飞,大约3小时后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时的北京时间约为(  )
46.直接写出结果。
47.2015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48.2015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