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是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小题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一…·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
【小题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小题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2.单选题- (共42题)
A.封闭性 |
B.分散性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A.以政治职能为主 |
B.以商业职能为主 |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
D.商业限制被打破 |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
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
B.经济中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
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 |
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 |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B.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
C.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
A.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C.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
出土省份 | 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
山东 |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山西 | 平陆枣园 |
内蒙古 | 和林格尔 |
江苏 |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
A.汉代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
B.汉代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 |
C.汉朝使用牛耕技术的范围较广 |
D.牛耕技术的使用已经遍及全国 |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 |
B.具有征收赋役的重要功能 |
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 |
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 |
A.礼器和兵器 |
B.农具和酒器 |
C.礼器和农具 |
D.兵器和农具 |
A.自然经济在中国处于统治地位 |
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西方国家的商品倾销 |
A.法律制度松弛,执法队伍混乱 |
B.法律日趋繁苛,人身控制加强 |
C.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破坏 |
D.社会道德沦丧,民风日益败坏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促进了商帮的壮大 |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
D.使得了商业资本的迅速集聚 |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A.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 |
C.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
D.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 |
A.唐代农业发展停滞 |
B.唐代租庸调制存在弊端 |
C.唐代中后期赋役沉重 |
D.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
B.“小满芝麻芒种谷” |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
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
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
C.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
D.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
①注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
B.统治者长期推行抑商政策 |
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 |
D.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
A.新疆坎儿井遗址 |
B.出土的汉代的丝绸 |
C.出土的唐代白瓷 |
D.宋代青花瓷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A.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
B.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
C.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 |
D.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
A.建筑技艺日臻成熟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重利轻义成为时尚 |
D.崇商重利之风盛行 |
A.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
B.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
C.便利了商品流通 |
D.“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 | 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 | 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
A.保护了小农经济 |
B.打击了豪商大贾 |
C.增加了政府收入 |
D.稳定了市场秩序 |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
A.节气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与四季变化密切相关 |
B.节气体现了国家“重农抑商”政策 |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
D.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
A.保护田庄经济 |
B.发展商品经济 |
C.维护封建统治 |
D.限制土地兼并 |
3.选择题- (共4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