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单选题- (共35题)
2.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
B.分散性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3.
《管子·权修》篇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问,则上下相疾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人必危”。结合材料,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自耕农已经出现 |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
C.自耕农的生存状况决定着政权的安危存亡 |
D.历代统治者都能落实这一思想 |
4.
日前出土的东汉时期十三幅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分布地区如下,据此可推知当时
出土省份 |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 |
山西 | 平陆枣园 |
山东 |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内蒙古 | 和林格尔(2幅) |
江苏 | 泗县重岗、雎宁双沟镇 |
A.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
B.牛耕使用遍及大江南北 |
C.北方的农业生产高于南方 |
D.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
6.
《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
8.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
9.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10.
阆中市是春节文化发源地,每逢春节阆中人都要进行“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
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
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
11.
我国古代某瓷器“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晩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后周世宗也曾赋诗赞美其“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他们赞美的是
A.商朝瓷器 |
B.定窑白瓷 |
C.越窑青瓷 |
D.明清珐琅彩 |
12.
《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记载:(宋朝铸钱)有模沙、冶金等八作(车间),负责采矿、冶铜等;另专设刀错、水蓋等两个相对独立的、专责铸钱的离局。工匠相互谈论事业,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相互提高知识水平。这说明宋朝时期
A.民间手工业的规模较庞大 |
B.工匠之间技术交流保守封闭 |
C.官营手工业没有严格的管理 |
D.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逐渐衰落 |
14.
秦汉时期,关中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铁犁牛耕使用
②都江堰工程修筑
③井渠的出现
④丝绸之路繁荣
①铁犁牛耕使用
②都江堰工程修筑
③井渠的出现
④丝绸之路繁荣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5.
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无论是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都在唐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以下对唐朝物质文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和便于收获的曲辕犁 |
B.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
C.杜甫诗“君家白碗胜霜雪”赞美了邢窑的白瓷 |
D.草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
16.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年为一轮回,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除了龙之外,其他都是和古代农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从中可看出生肖纪年
A.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
B.反映了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
C.反映了古代复杂的饮食结构 |
D.是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有力证明 |
18.
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
B.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
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
D.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
20.
有位同学在学习了两汉历史后,开始编写《汉代经济兴衰简报》,他找到了如下史料,适合编入其中的是
A.西汉铁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还出现了一牛挽犁技术 |
B.汉代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
C.江南一带出现了灌溉工具水排 |
D.丝织品可经丝绸之路销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
21.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户数比例 |
20以下 | 24 | 17.3% |
20~130 | 103 | 74.1% |
131~300 | 10 | 7.2% |
300以上 | 2 | 1.4% |
小计 | 139 | 100%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施 |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D.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 |
22.
新华社2018年5月11日报道,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这可以推断出南宋
A.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 |
B.铁钱逐渐取代白银主要货币地位 |
C.社会经济萧条导致货币需求减少 |
D.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多种货币并用 |
23.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 |
B.少种多收 |
C.小农经济 |
D.精耕细作 |
24.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逐步提高。下列有关我国耕作方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火耕”到“耜耕”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
B.铁犁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C.铁犁的出现成为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条件 |
D.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25.
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
26.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
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
28.
明清时期松江棉布、杭州丝绸并称“衣被天下”,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手工业开始出现专业化 |
B.全国市场体系日益发展 |
C.纺织业制瓷业实行专卖 |
D.明清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
29.
《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 |
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
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
30.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
31.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32.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时间 | 松江市镇数量 |
1550年以前 | 59 |
1551-1722年 | 113 |
1723-1861年 | 167 |
1862-1911年 | 369 |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33.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家庭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民营手工业 |
D.资本主义萌芽 |
34.
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的日期;有的士人干脆“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
B.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 |
C.科举考试内容亟需进行改革 |
D.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 |
35.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