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1题)
2.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
B.分散性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5.
《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6.
清朝《永禁机匠叫歇碑》中记载:“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表明当时(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注重维护机匠利益 |
D.家庭纺织业走向衰落 |
8.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有唐三彩,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 |
B.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名窑 |
C.夏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
D.在欧亚非地区都曾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 |
9.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 |
B.汉朝、唐朝 |
C.明朝、清朝 |
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 |
11.
“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的《估客乐》主要描写了( )
A.商人生活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址 |
B.商人按地域结成商帮 |
C.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大江南北 |
D.商人喜欢外出旅游 |
12.
有人从《辉煌繁荣的中国古代商业都会》一文中找到一处错误,这处错误是
A.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
B.隋唐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
C.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 |
D.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名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等 |
13.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这首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估乐客》诗反映了
A.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 |
B.一些商人遭到劫杀,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
C.一些商人富可敌国、势撼乾坤。 |
D.一些商人与官府勾结、穷奢极欲。 |
14.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
15.
明朝中期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 B.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
17.
曾有大臣上奏雍正帝说:“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这表明当时( )
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
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
19.
如果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来比之洋务运动,那么,这里的"插柳"最有可能是指( )
A.培育了近代海防和教育 |
B.诱导了民族企业的产生 |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 |
D.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
20.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01年至1911年间,全国新设的厂矿有346家,资本达8.8348亿。这10年新设的厂矿和增加的资本,都超过了前30多年间的2倍以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2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D. 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A. 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D. 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22.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记载:“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B.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未波及中国
C.国民政府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D.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而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B.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未波及中国
C.国民政府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D.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而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