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2)材料三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
材料二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2)材料三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5题)
3.
14-18世纪,我国工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双季看得到大范围扩种,南方水稻亩产量大增,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花得到广泛种植。上述经济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民众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
B.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
C.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
D.私营手工业占居主导地位 |
4.
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
A.封建土地私有制 |
B.社会动荡不安 |
C.豪强地主势力阻挠 |
D.重农抑商政策 |
5.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A.重农抑商的实施 |
B.牛耕推广到全国 |
C.铁制农具的使用 |
D.刀耕火种的消失 |
14.
我国古代的一些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农书·粪田之宜》中的“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中的“时至而作,渴(通‘竭’)进而止”。以上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因时制宜 |
B.因地制宜 |
C.尊重规律 |
D.精耕细作 |
15.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商品经济 |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C.自然经济 |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
16.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②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③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④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有制生活
①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②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③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④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有制生活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8.
《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私营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19.
关于我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出现 |
B.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C.明朝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D.清朝前期,最终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20.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迭 |
B.增强了鲁国的国力 |
C.开中国税制改革之先河 |
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21.
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
B.价格革命的影响 |
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
D.工业革命的影响 |
22.
“一带一路”是自东向西的东西经济交流共荣之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自西向东的新航路
A.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
B.使欧洲的农民深受其利 |
C.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很快就使中国融入欧洲市场 |
26.
迪亚士在谈到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里所说的“光明”是指
A.天主教思想 |
B.工业文明成果 |
C.科学精神 |
D.君主制度 |
27.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
A.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结果 |
B.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是伪善不道德的 |
C.资产阶级不加掩饰地呈现西方的价值观念 |
D.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