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圆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日月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严禁私人铸钱。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备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用和研究两个角度分析秦青铜“半两”钱母范的价值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圆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日月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严禁私人铸钱。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备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材料二 如图为泰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铸钱。秦半两钱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用和研究两个角度分析秦青铜“半两”钱母范的价值
2.单选题- (共15题)
2.
汉代对中耕十分重视,《氾胜之书》把“旱锄”作为“凡耕之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各种作物都要求“有草锄之,不厌数多”。汉代农具中有专门用来除草的铁锄,出土很多。这说明汉代农业
A.相比前朝有了跨越式发展 |
B.能够满足所有农民的需求 |
C.有了较为完善的耕作技术 |
D.铁犁牛耕在全国广泛普及 |
3.
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
A.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要求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
C.可能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 |
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4.
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以适应服役、纳税的需要。后世基本都有诸子均分家产的法令。该现象
A.表明宗法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B.体现了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
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下列哪个特点
A.呈现多元化结构 |
B.农业是其根本点 |
C.小农经济为主体 |
D.农与工商虞并举 |
6.
(题文)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是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项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最能反映出铁的“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
B.加速耕地的大规模开发 |
C.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
D.促使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
7.
学者们认为春秋时期存在下列因素:群雄割据,战争频繁;国家掌控的商业奴隶极易逃亡;工商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这些因素的存在
A.导致了“工商食官”的瓦解 | B.削弱了各诸侯国的战斗力 |
C.预示着社会面临严重灾难 | D.加速了重农抑商政策出台 |
9.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 |
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
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
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 |
10.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
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
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
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
12.
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指()
A.重农抑商 | B.农商并重 |
C.政府调控物价 | D.自由放任 |
14.
英国科技学者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汉朝人伪造日食记录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 |
B.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
C.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
D.天与人相感应的结果 |
15.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 |
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
C.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 |
D.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