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根据材料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宋)王柏《鲁斋集》
请回答:根据材料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张謇,江苏南通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摘编自百度百科《大生纱厂》
(1)材料一表述的是中国近代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9题)
6.
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
8.
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
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
9.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11.
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使然 |
B.工业文明的影响 |
C.攀比世风的结果 |
D.交通运输的发展 |
12.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
A.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 |
B.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
C.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 |
D.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
13.
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古老中国的天朝大梦,中国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中国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历程,这一历程始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新文化运动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新文化运动
14.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民族工业的繁荣 |
C.抗日战争的爆发 |
D.国共内战的开始 |
15.
“自道光年间(1821—1850),西人……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由此可见
A.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
B.中国已经全面开放 |
C.自然经济正在解体 |
D.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
16.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 B.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
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 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
17.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官僚资本彻底崩溃 |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
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
18.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
19.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 |
C.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
21.
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