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560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 (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出现的新的生产关系以及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对待农业与工商业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2.单选题(共20题)

3.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4.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现象出现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
B.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C.商业的繁荣
D.自然经济的解体
5.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工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工”之间的关系是
A.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B.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奴隶制生产关系
6.
明朝时期,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
A.促进了高产农作物推广
B.与重农抑商观念背道而驰
C.阻碍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D.缓解了徽州人多地少矛盾
7.
明朝万历年间,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C.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8.
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9.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盐铁专卖
D.市坊制度
10.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1.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B.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2.
雍正皇帝曾说:“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 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 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下 列对材料中的经济政策解读有误的是
A.最早提出者是商鞅
B.以立法形式分离农商关系
C.具有端正民风的目的
D.利于自然经济稳定性的巩固
13.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台湾后,“诏沿海迁民归复田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于南洋的吕宋(今菲律宾),是“西洋国(西班牙)和红毛国(荷兰)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再次颁布出海禁令。以上材料主要反映
A.清朝的政策与当时西方的工业文明格格不入
B.康熙皇帝已经察觉西班牙和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海盗行径
C.清朝前期根据形势,海上贸易“时禁时不禁”
D.处理民族关系是康熙实施海禁政策的出发点
14.
清代的盐商经常主动捐资“报效”朝廷,争相讨好官府,或者为治河提供经费、或者为镇压农民起义捐助军饷。迫使盐商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是
A.商帮的迅速发展B.盐业管控的严密
C.吏治的日益腐败D.抑商政策的调整
15.
汉代法律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唐代法律规定“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代法律则允许商贾中“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考试。此变化反映了宋代
A.社会各阶层的差距缩小
B.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固化
D.商人阶层地位有所上升
16.
宋高宗时,四川立限令典卖田宅者纳税印契,一次就征收到契税四百万贯,此时四川地价每亩为近四贯,官府卖田定价为八贯到十贯(一般情况下税率10%计,土地价格取较高者每亩十贯)。这从侧面反映了
A.四川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B.北宋租佃关系盛行
C.土地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D.宋代政府不抑兼并
17.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三十一年颁令“使黔首自实田”中的“实”为充实、充满之意。该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政策是
A.民众要向国家呈报田地实数
B.延续了鼓励民众垦荒的政策
C.使流民享有政府分配的土地
D.首次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化
18.
以下观点能够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③“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④“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
《史记·商君列传》指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戮力本业,耕田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奴)。”材料中指出商鞍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耕战
C.农工商皆本
D.农本政策
20.
在山西省,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和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的乔家大院,两者都是明清时期商人发家后所建。对这一现象不正确的分析是
A.从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明清的民俗
B.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
C.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不能说明明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1.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始终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官僚、商人更乐意将赚得的钱投资于土地,其主要原因除了土地收益高、可靠外还有
A.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利可图
B.资本主义工商业风险大
C.国家不鼓励投资工商业
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商业
22.
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B.唐朝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松动
C.重农抑商政策淡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条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自始自终缺乏合理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