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6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
材料一 

(1)观察图片所描绘的情景,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唯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宋范成大的《缫丝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1)材料一的诗歌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经济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

(2)依据材料二概况明代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出现哪些新现象。(不得摘抄原文)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五、由于海疆屡生事端,清廷又封锁了海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决定取消其他贸易口岸,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概况分析明清时期阻碍材料二反映的新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1801
1831
1841
1851
1861
人口
111.7
190.7
223.9
268.5
322.7
 
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份
1841
1861
农业
22.3
18.8
工商运输业
48.5
55.7
其他
29.2
25.5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工业组织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抓住工业革命的特征,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研究的起点.

——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视角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特征。
材料三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
4.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1)据材料一,说明导致“种茶之区,市疲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某中学兴趣小组收集到下列图片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哪些新的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是近代建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0世纪30年代,“因爱国运动之激昂”,并使用较为廉价的法国、日本毛纱为原料,该厂生产的薄哔叽价格不高,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深为满意。具见以国货替代外货,已成全国一致之倾向”。

——据刘光用《企业大王刘鸿生》整理

(3)据材料三,概括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共31题)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私有土地的出现
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C.小农经济的产生
D.租佃关系的形成
6.
《吕氏春秋》认为,“地可使肥,亦可使棘”,农民可以通过土壤耕作措施使土壤中的水肥等因素达到协调。由此可知,古代中国农业强调
A.不违农时
B.人地和谐
C.铁犁牛耕
D.精耕细作
7.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8.
清代王之春的《清朝柔远记》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旨规定“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此规定
A.旨在防止西方殖民者骚扰
B.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表明海禁政策已趋向放松
D.禁绝了中国人士对外的交往
9.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历史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汉代: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
②唐代:李有财在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
③元朝: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
④清朝: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经常要与洋商交往。
A.①
B.②
C.③
D.④
10.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1.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2.
《诗经》:“喷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3.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前进的过程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面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A.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B.明中后期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寐……”
C.清前期“苏州织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日受值……”
D.清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高潮,(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14.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15.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6.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坊市制继续实行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17.
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据《宋会要》,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丝绸266万多匹,占全国的2/3。这说明长江流域
A.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B.民众纺织积极性较高
C.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18.
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9.
随着土地买卖和转移加快,典卖制盛行,宋朝法律确认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发给他们“红契”,作为土地私有权的凭证。这表明
A. 土地买卖日益频繁
B. 土地经营权商品化
C. 政府规范地权流转
D. 传统经济政策松动
20.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21.
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与麦哲伦签订远洋探险协定。协定规定:麦哲伦为新发现地的总督和钦差大臣,有权得到新发现地全部收入(扣除开支后)的1/20和新发现6个岛屿中的2个;西班牙国王必须为探险队装备5艘船,提供必需的物资、武器和保障供应人员。由此可知
A.麦哲伦殖民活动曾得到政府积极支持
B.西班牙国王是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C.西班牙政府努力协调各殖民者的关系
D.西欧殖民活动在积极进行资本的积累
22.
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23.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24.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B.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25.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6.
对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这一观点从整体上认为哥伦布
A.发现新大陆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新时代
B.环球航行使人类历史具有了全球性规模
C.发现新大陆造成了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
D.为西班牙对拉美展开殖民掠夺奠定基础
27.
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
D.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28.
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 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 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30.
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31.
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B.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
C.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榨
D.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32.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33.
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34.
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的结论是
类别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
C.中国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产品的出口
D.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占主导地位
35.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选择题(共3题)

36.已知数列{an}满足a1=1,a2=0,an+2=an+1﹣an(n≥1),则a2017={#blank#}1{#/blank#}.
37.已知数列{an}满足a1=1,a2=0,an+2=an+1﹣an(n≥1),则a2017={#blank#}1{#/blank#}.
38.已知数列{an}满足a1=1,a2=0,an+2=an+1﹣an(n≥1),则a2017={#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