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生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
(2)据材料二分析,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生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
(2)据材料二分析,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莫贾,上旌于思次(屋楼)以令市。市师莅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莅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三 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哲宗元祐二年正月辛巳
“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35》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商业特点。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与以前相比,指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3)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 《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莫贾,上旌于思次(屋楼)以令市。市师莅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莅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三 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哲宗元祐二年正月辛巳
“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35》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商业特点。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与以前相比,指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3)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人口“并不存在人满之患”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定人口政策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 梁启超对中国人口发展史进行初步的重新研究后,提出历史上人口发生增减源于治与乱的重要见解。他估计当时中国人口虽然有八亿,但并不存在人满之患。一是“中国今日,动忧人满。然以地方之积,计其每里所有人数,与欧洲英、法、德、哒比诸国相比,其繁盛未若彼也”。二是无论边疆腹地,“以余所闻见,其荒而不治之地,所在皆是,乌在其为人满也!”。三是“己治之地,或淤其沟恤,芜其瞩岸,溉粪无术,择种不良,地中应有之利,仍十不得五,又乌在其为人满也!”——陈江明《民国生育节制运动与人口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人口“并不存在人满之患”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定人口政策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2题)
4.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
B.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
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
D.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
5.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
D.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6.
马可﹒波罗声称杭州有“十个大市场”和“大批其他市场”。十个市场中个个都每周开市三天,吸引了4万到5万人。可以买到各种肉类以及“应有尽有的蔬菜与水果”。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市场的繁荣
③小农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放宽限制。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市场的繁荣
③小农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放宽限制。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9.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
10.
虽然古装影视剧中,小额交易动辄都使用银锭、银票、金元宝,但铜钱才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使用的主要货币 。明朝中后期以来,随着白银的大量使用,这一局面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外贸易的发展 | B.区域经济的繁荣 |
C.统一市场的形成 | D.冶金技术的提高 |
11.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说明( )
A.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 | 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C.宋代草市加速城市化进程 | D.宋代城乡差别消失 |
12.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布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竟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 B.货币流通作用减小 |
C.南方币制改革频繁 | D.战争严重破坏经济 |
13.
唐人张籍《贾客乐》:“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
14.
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影响古代经济宏观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形势的稳定情况 |
B.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 |
C.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 |
D.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