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图一:《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三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图一:《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三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四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宋会要·食货》
材料五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 | 年商税额 | 指数 |
995~998年 | 400万贯 | 100 |
1004~1008年 | 450万贯 | 113 |
1058年 | 700万贯 | 175 |
1064~1068年 | 846万贯 | 212 |
1077年 | 879万贯 | 220 |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自《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2.单选题- (共28题)
4.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
B.适时增加肥力 |
C.善于积累经验 |
D.提倡精耕细作 |
6.
下图是明代作品《南都繁会图卷》(局部),反映了明中叶江南地区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手工工场与封建作坊的最大区别是


A.生产规模大 |
B.出现时间晚 |
C.存在雇佣关系 |
D.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
8.
下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据此可知


A.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
B.城市商业环境的宽松 |
C.理学对妇女束缚严格 |
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
10.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历史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汉代: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
②唐代:李有财在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
③元朝: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
④清朝: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经常要与洋商交往。
①汉代: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
②唐代:李有财在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
③元朝: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
④清朝: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经常要与洋商交往。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1.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
12.
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并,被誉为“花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
C.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
D.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
13.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15.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16.
有学者认为宋代曾出现过“商业革命”,下列可以用来说明此观点的论据是
A.宋代商业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宋代中央集权削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
C.宋代金融业繁荣,交子等纸币出现 |
D.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实行坊市制度 |
17.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
18.
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 |
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
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
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
19.
《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
B.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20.
1498年,他和他的随从在印度西南的卡里库特港登陆。他在那边建立了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活动。其中的“他”及“他”的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是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
B.达·伽马开通从欧洲前往印度的新航路 |
C.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 |
D.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 |
21.
“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由此可见西欧探险家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在于
A.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 |
B.开发矿产资源 |
C.实现获得财富的欲望 |
D.了解地理物产 |
22.
15世纪前后欧洲的航海家们以空前的热情和勇气开辟了一条又一条通往欧洲以外世界的新航线,下列属于达·伽马开辟新航线的直接影响是
A.葡萄牙以侵占据点和商站为主,在非洲和亚洲殖民扩张 |
B.西班牙以掠夺金银为主,在中南美洲实行殖民扩张 |
C.在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D.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
23.
有学者说:“毫无疑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居或建立殖民地。”该学者强调
A.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 |
B.政府行为主导了海外殖民活动 |
C.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合法性 |
D.商业活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
24.
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
2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
B.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
C.“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27.
1500年以后,物价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这种现象( )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
28.
阅读并分析下图,其中导致英国麦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

A.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
B. 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
C. 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
D. 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

A.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
B. 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
C. 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
D. 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
29.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
31.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