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 “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
材料三 《户部则例》规定:“关税短缺令现任官赔缴”。为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清王朝广设钞关,重征商税。有偷越关卡及偷漏税者,客商依律治罪,地方官一并议处。《大清律例·户律·课程》规定:“不纳课程者,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这些规定及税吏法外肆意勒索,使商人们视关卡为畏途。——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摘编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2.
移民往往折射出特定的地域历史发展特征或某个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詹姆斯城。北美殖民地居民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或者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他们驱逐或屠杀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闽粤移民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移民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从本质上说,17世纪开始的西欧移民北美较之于明清时期闽粤移民台湾,前者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有哪些新特点?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詹姆斯城。北美殖民地居民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或者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他们驱逐或屠杀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被承认完全合法。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443户、1901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明末以来,台湾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和中部盆地先后得到开发。台湾向大陆输出米、糖、硤黄、藤条等,由大陆输入日用百货,大洋贸易的转运经济转变为两岸贸易。——据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美为何会成为17世纪西欧的殖民对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闽粤移民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移民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从本质上说,17世纪开始的西欧移民北美较之于明清时期闽粤移民台湾,前者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有哪些新特点?
2.单选题- (共23题)
3.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
4.
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 北方人数(个) | 北方所占比例 | 南方人数(个) | 南方所占比例 |
前期 | 278 | 84.5% | 51 | 15.5% |
中期 | 274 | 63.9% | 155 | 36.1% |
后期 | 121 | 40.3% | 179 | 59.7% |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
C.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
5.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① | |
都江堰、郑国渠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
秦汉 | ②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
隋唐 | 筒车 | |
③ | 控制耕土的深浅 |
A.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 |
B.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
C.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
D.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 |
6.
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其主要历史影响是
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 |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C.抑制了土地的兼并 |
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
7.
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记述 | 出处 |
天下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以亲邻买卖。 | 《唐会要》 |
寺院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 《唐大诏令集》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 《全唐文》 |
A.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
B.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
C.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
8.
有西方人曾经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他们用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的钱,一是树叶(茶叶),二是泥土(瓷器)因此,也有人把中国的瓷器称为“变土为金”。下列陶瓷器的生产工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
②青花瓷
③唐三彩
④粉彩瓷器
①白瓷
②青花瓷
③唐三彩
④粉彩瓷器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①④ |
C.①③②④ |
D.③②④① |
9.
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
10.
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 |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 |
11.
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A.形式多样 |
B.自给自足 |
C.精耕细作 |
D.个体经营 |
12.
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
D.“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
13.
雍正五年(1727年),湖南巡抚布兰泰泰请开采湖南会同县金矿,雍正帝下旨道:“开采(矿)……人聚众多。从来矿徒,率皆五方匪类,乌合于深山穷谷之中,决不允许“逐此末利,为国阎之忧累’。”雍正帝的这一做法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成长 |
B.维护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C.意在提高采矿部门的生产效率 |
D.保护了私营矿冶业的合法经营 |
14.
唐朝中后期,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唐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就有“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佳句。这说明
①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②政府对城市中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已经被打破
③市内商贾可以采用纸币做买卖
④市内有徽商、晋商等商会会馆
①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②政府对城市中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已经被打破
③市内商贾可以采用纸币做买卖
④市内有徽商、晋商等商会会馆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5.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台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材枓中所指的“它”
A.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
C.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
D.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
16.
“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
B.英国的“意愿”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行殖民扩张 |
C.英国的“意愿”建立在其“海上马车夫”称号基础上 |
D.英国“在全世界扩大势力”急于建成“日不落”帝国 |
17.
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 传入中国时期 |
玉蜀黍(玉米) |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
落花生(花生) |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
烟草(烟) |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
番薯(红薯) |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
18.
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富尔顿发明汽船 |
B.爱迪生发明电话 |
C.福特制造出第一辆汽车 |
D.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了……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剥夺只是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但是,西欧的其他一切国家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运动。”材料中“在英国才彻底完成”的助推力是
A.宗教改革 |
B.启蒙运动 |
C.圈地运动 |
D.光荣革命 |
20.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
C.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
21.
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
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普遍建立 |
22.
读《中国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的税率比较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棉纱 | 担 | 6.94% | 4.86% |
A.从国外进口棉花、棉纱等原料——棉纺织民族工业已经兴起 |
B.原料和商品税率都降低——棉纺织业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
C.原料和商品都有进口且税率降低——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
D.1843年后税率开始降低——英国完全控制关税制定权 |
23.
下图所示是温州商人吴百亨于1925年创办的品牌,它与当时英国公司的“飞雕”牌形成竞争。这可以作为


A.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典型案例 |
B.民族企业与外国资本作斗争的见证 |
C.“节制资本”实施的一个重要缩影 |
D.乳业成为民初最大新式产业的证据 |
24.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公司达272个,资本达117434500元。主要以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最快。上述变化说明
A.此时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来力量制约明显 |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
D.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