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54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中国和欧洲的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份额
年份
中国
欧洲
1820
32.4%
26.6%
1890
13.2%
40.3%
 
(1)根据图一,指出中国、欧洲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2)比较图二、三,提取两项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新、旧航路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3)根据表格,分析中国、欧洲的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2015年底以来,“供给侧”和“需求侧”成为高层讲坛的高频词,两个词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但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阻碍,请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21题)

3.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C.强化政治等级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4.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同反映出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
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5.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6.
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发明的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中国的秤文化能够说明
A.中国的秤是世界上最为精准的衡器
B.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经营理念
C.中国的秤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繁荣
D.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诚信经营的状况
7.
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8.
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明代也有“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
A.农业面向市场
B.政府不抑兼并
C.阶级矛盾尖锐
D.商品经济发展
9.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10.
明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说明(  )
A.区域经济发达形成各自标志B.安徽金融业成为南方经济血脉
C.徽商促进了东南市镇的发展D.借助朱氏皇权徽商控制了江南
11.
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
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12.
随着土地买卖和转移加快,典卖制盛行,宋朝法律确认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发给他们“红契”,作为土地私有权的凭证。这表明
A. 土地买卖日益频繁
B. 土地经营权商品化
C. 政府规范地权流转
D. 传统经济政策松动
13.
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
14.
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D.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15.
十六世纪时,欧洲物价长期、普遍的上涨,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时人分析其原因,多认为是商人独占物资、政府大量发行劣质钱币所造成。但法国学者波丁主张欧洲物价上涨有更重要的因素,而他的见解也获得后世很多史家认同。波丁主张的更重要因素是指
A.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
B.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16.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B.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17.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D.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18.
创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获得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英国却逐渐取消了其贸易垄断权,并于1858年解散了该公司。这表明(  )
A.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竞争日益加剧
B.东印度公司完成了独占印度的使命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经济政策转变
D.英国代议制发生了变革
19.
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 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 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 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 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20.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21.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对英国茶叶消费变化的原因,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英国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英属殖民地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范围
D.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2.
(题文)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A.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D.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23.
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成员斯当在日记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中国:“到处显得平静安宁,我们看到的是满意的神情和幽默的兴致……人口如此庞大的国家乞丐如此之少真令人惊异。”这表明该使团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B.证实启蒙思想家笔下的美好中国
C.帮助英国政府获取经济利益
D.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及物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