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6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材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下刘村 | 秦始皇陵西刑徒墓 | 秦始皇陵园 |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 江西遂川 |
铁戟2件 | 铁剑1把 | 铁匕首1件 |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 铁铤铜镞80件 |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辫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宋朝在当时国际军事舞台上远逊于汉唐,其政治弱势地位使它缺乏胸怀世界、吞并八荒的政治抱负……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摘自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把世界上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让它们能够互通有无,能够增加彼此的快乐,能够促进彼此的工业。其中,这些发现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摘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丝绸之路与汉代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两件事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葡萄牙、西班牙海外贸易与宋代海外贸易的不同。
材料一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宋朝在当时国际军事舞台上远逊于汉唐,其政治弱势地位使它缺乏胸怀世界、吞并八荒的政治抱负……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摘自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把世界上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让它们能够互通有无,能够增加彼此的快乐,能够促进彼此的工业。其中,这些发现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摘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丝绸之路与汉代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两件事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葡萄牙、西班牙海外贸易与宋代海外贸易的不同。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经济理念的不同及实施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经济理念的不同及实施的历史影响。
5.
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材料一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要说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请回答:(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单选题- (共31题)
7.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
B.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
C.强化政治等级制度化 |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8.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B.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
D.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
9.
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10.
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A.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
B.只适合南方水田 |
C.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
D.变革了耕作方式 |
11.
宋代陈旉在《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
12.
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 注重保障农时 B. 以季度为周期 C. 受到时间限制 D. 以农业为基础

A. 注重保障农时 B. 以季度为周期 C. 受到时间限制 D. 以农业为基础
13.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朝代 | 秦汉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
次数 | 375 | 493 | 874 | 513 | 5105 | 5344 |
频率 | 0.85次/年 | 1.7次/年 | 2.7次/年 | 5.31次/年 | 18.5次/年 | 19.9次/年 |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14.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
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
16.
桓宽在《盐铁论)中说:“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这说明当时
A.长途贩运贸易充分发展 |
B.北方手工业比南方发达 |
C.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明显 |
D.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 |
17.
《管子·小匡》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材料旨在说明
A.商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
B.商人以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 |
C.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
D.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 |
18.
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对该表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年代 | 年商税额 | 指数 |
995—998年 | 400万贯 | 100 |
1004—1008年 | 450万贯 | 113 |
1058年 | 700万贯 | 175 |
1064—1068年 | 846万贯 | 212 |
1077年 | 879万贯 | 220 |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 |
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 |
19.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
20.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
21.
白居易在《盐商妇》中写道:“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这可以佐证当时
A.地方富商大贾势力大增 | B.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
22.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 | 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
C.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 D.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
23.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由材料推断
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
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 |
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
24.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
25.
《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
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
26.
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
市镇 | 钱清 | 曹娥 | 三界 | 蛟井 | 枫桥 | 渔浦 | 新林 |
年均商税额 | 1945贯 | 6285贯 | 1544贯 | 1743贯 | 3090贯 | 2673贯 | 1139贯 |
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
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 |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
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
27.
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 | 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 |
C.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 |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28.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29.
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这反映了
地区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广东 | 山东 | 陕西 | 直隶 |
人数 | 31 | 14 | 3 | 1 | 1 | 1 | 1 | 1 |
这反映了
A.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 | B.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
C.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 D.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
30.
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
D.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
31.
西汉武帝时,南阳大盐铁商孔仅提出:“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盘”,并“总其原,一其价”;随后政府“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这表明,西汉政府
A.谋求与民间大商人合作经营 |
B.决心铲除地方经济的膨胀 |
C.普及和推广冶铁煮盐的技术 |
D.希望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 |
32.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 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 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33.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
34.
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
35.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
36.
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
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
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