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工技术革命”开始的标志,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的原因。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近现代英国发展史》
材料二 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生产单位规模扩大,技术和投资量增长,使银行和国家在推行现代化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维度分析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的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工技术革命”开始的标志,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的原因。
2.单选题- (共30题)
3.
晚明文学家冯梦龙在其小说《醒世恒言》写道:“(苏州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段描述
A.可作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佐证 |
B.是研究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
C.是市民阶层崛起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
D.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
4.
下表为两汉至隋和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件),据此可以推断
| 两汉至隋 | 唐 | | | 两汉至隋 | 唐 |
陕西 | 29 | 32 | 四川 | 1 | 15 | |
山西 | 10 | 32 | 江苏 | 15 | 18 | |
河北 | 12 | 24 | 安徽 | 9 | 12 | |
河南 | 37 | 11 | 浙江 | 13 | 44 | |
甘肃 | 2 | 4 | 福建 | 6 | 29 | |
湖北 | 1 | 4 | 江西 | 3 | 20 | |
湖南 | 2 | 7 | 云南 | 2 | 1 |
A.大运河的开凿推动经济交流 |
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
C.唐朝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 |
D.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 |
5.
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
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
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
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
6.
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
7.
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
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8.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
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
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
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9.
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
10.
《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
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
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
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 |
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11.
山西巡抚上奏雍正皇帝时说:“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硃批:“朕所悉知,习俗殊为可笑。”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的山西地方
A.商人重利轻义 |
B.士子科考极难 |
C.官商对立严重 |
D.民俗异于传统 |
12.
《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13.
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
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
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14.
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
16.
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
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
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 |
17.
《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
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
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
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
D.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
19.
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A.两者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
B.两者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
C.两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D.两者都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
20.
某经济理论认为国家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多卖少买,保持出超,以保证货币尽量多的流入国内和尽量少的流向国外。该理论
A.竭力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B.主张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
C.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 |
D.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发展 |
21.
如表为1890〜1938年部分大国的能源消耗量(单位:相当于百万吨煤)(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据此可知
| 1890年 | 1910年 | 1920年 | 1938年 |
英国 | 145 | 185 | 212 | 196 |
法国 | 36 | 55 | 65 | 84 |
德国 | 71 | 158 | 159 | 228 |
俄国(苏联) | 10.9 | 41 | 14.3 | 177 |
美国 | 147 | 483 | 694 | 697 |
据此可知
A.能源消耗量反映了工业化水平 |
B.除煤炭以外的能源利用极其有限 |
C.德国是最晚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 |
D.二战前美国工业产量超过欧洲总和 |
23.
有学者指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一观点体现出该学者
A.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
B.注重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
C.对新航路开辟给予全面肯定 |
D.对西欧殖民活动的辩证分析 |
24.
据记载,当达·迦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这反映达·迦马此行的目的是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
B.积极抢占海外地盘 |
C.追求丰厚商业利益 |
D.谋求控制印度王室 |
25.
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
C.贵重金属大量流入 |
D.封建经济关系破坏 |
26.
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
A.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 |
B.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
C.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
D.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
27.
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发明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这些现象说明英国
A.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
B.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
C.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
D.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28.
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
29.
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此状况可折射出
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
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
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
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
30.
至少三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发明并应用一些牙齿清洁法,只不过同古代达官贵人才有私人浴室一样,牙齿的清洁程度是与社会阶层挂钩的。将牙膏首先批量生产、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销售、推广到普通大众的是美国的高露洁公司。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C.新科技发明的出现 |
D.工业化生产的推广 |
31.
学者约翰·希克斯说:“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现代工业与以手工工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的本质区别是
A.榨取工人剩余价值 |
B.雇佣自由劳动力 |
C.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
D.分工协作的形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