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53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因而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材料二  17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1765年珍妮纺纱机、1779年的骡机,1785年水力纺纱机相继出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

——摘编自扬松《17-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共26题)

2.
汉高祖时“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明太祖时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绢布。这些规定
A.使商业发展停滞不前
B.抑制了土地买卖
C.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D.提高了农民地位
3.
明成祖永乐年间,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种变化
A.反映当时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B.阻断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
C.表明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主要为了防止沿海倭寇骚扰
4.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B.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C.加重农民的赋役负担
D.消除了土地买卖现象
5.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如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即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些改革
A.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使齐鲁先后成为霸主
D.打击了豪强势力
6.
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这反映了
A.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
B.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7.
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8.
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B.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C.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D.生产资料投入增多
9.
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的特征
B.商帮推动城市的繁荣
C.市镇专业化分工十分明显
D.市镇坊市界限已打破
10.
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夏日田园杂兴》中写道:“下田戽(hù,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图像材料与诗中内容相匹配的是
A.翻车
B.筒车
C.高转筒车
D.风力水车
11.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12.
1851年,英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当时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促使英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海外扩张的影响
B.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农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
13.
1857年,由英国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欧美地区发展不均衡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C.世界经济秩序不公平
D.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霸主
14.
“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许多技术成果在被发明之前,其原理已经在理论上被阐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使技术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并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材料意在强调
A.科学与技术尚未做到真正结合
B.电的发现是推动新工业的主要途径
C.科学理论一直落后于技术推广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
15.
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的出现
A.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B.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使东方落后于西方格局开始出现
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16.
160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结果引发了一场殖民战争。这场殖民战争
A.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B.英国夺取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推动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7.
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意大利商品价格昂贵
B.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C.葡萄牙垄断东方贸易
D.葡萄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18.
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
A.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19.
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促进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20.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
A.实现中美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B.严重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使美国承认了中国大国地位
D.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21.
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官员倡导对洋布进行抵制
B.爱国人士对洋货抵制
C.清政府建织布局展开竞争
D.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22.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民众的爱国热情
C.清政府政策调整
D.辛亥革命的推动
2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24.
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
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5.
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图片标注为: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工业水平超越英国
B.“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C.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26.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和《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A.是对三大改造的继续深化
B.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意在缓解严重的经济困难
D.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27.
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一文件
A.彻底的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B.意在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