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卖)子孙以偿责(债)者矣。
——摘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具有哪些优势。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有何劣势。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4)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卖)子孙以偿责(债)者矣。
——摘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具有哪些优势。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有何劣势。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4)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和唐朝的商业活动相比较有何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明清商帮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3)依据材料四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材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和唐朝的商业活动相比较有何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明清商帮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3)依据材料四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3.
中国古代手工业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残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
—王应安《柳南续笔》
材料三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制,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劳动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中叶以后,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并列举两例明朝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材料一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残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
—王应安《柳南续笔》
材料三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制,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劳动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中叶以后,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并列举两例明朝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3题)
4.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②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至道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3 | 60:40 |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
熙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①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②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B.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
7.
下列关于下图(曲辕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
B.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
D.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
9.
“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这是某人为2010年春节编写的楹联,其中的“牛”“虎”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
B.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
C.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
10.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 闭关锁国 |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 | 重农抑商 |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
C | 朝贡贸易 |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
D | 铁犁牛耕 |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
A.A |
B.B |
C.C |
D.D |
11.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 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B. 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 封建政府重视程度 D. 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A. 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B. 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 封建政府重视程度 D. 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12.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
B.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
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
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
15.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既比喻反复无常,又比喻行踪不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从侧面说明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6.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云:“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说明“飞钱”的主要作用是
A.为富商、高利贷者储存金银 |
B.缓和钱币的不足,便于携带 |
C.经营存款、放贷、汇兑 |
D.标志着纸币的产生 |
18.
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
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 |
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
19.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20.
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与商业发育较早,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与商业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政治体制的制约 |
B.官营企业的排挤、打击 |
C.重农抑商思想的盛行 |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
21.
清代的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他认为海禁政策
A.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
C.能加强沿海边防和肃清海盗 |
D.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的动荡 |
22.
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24.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
25.
“欧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航海和发现会比战争和重炮给世界带来更具有决定性的变化,延续了千年的中世纪将画上句号。新的时代……遵照新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摩登时代将来临。”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是
A.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大量用于航海 |
B.航海是指新航路的开辟 |
C.发现是指美洲等地区的被发现 |
D.新的思考方式是指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 |
26.
19世纪中期,福州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35年后,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并销往香港、新加坡及地。材料反映了
A.马铃薯栽培技术日益提高 | B.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影响加深 |
C.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
3.选择题- (共4题)
28.小芳同学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铁丝弯成螺旋状放入试管中,如图所示,放置一周后,装置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①{#blank#}1{#/blank#};②{#blank#}2{#/blank#}.
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blank#}3{#/blank#}.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很普遍,请举一例:{#blank#}4{#/blank#}.写出一条防止该现象的措施:{#blank#}5{#/blank#}.
29.小芳同学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铁丝弯成螺旋状放入试管中,如图所示,放置一周后,装置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①{#blank#}1{#/blank#};②{#blank#}2{#/blank#}.
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blank#}3{#/blank#}.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很普遍,请举一例:{#blank#}4{#/blank#}.写出一条防止该现象的措施:{#blank#}5{#/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