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晋城市陵川一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44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遍,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城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城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历代王朝一贯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从东周时期开始的。这个政策产生以后,便成为后世历代相沿的传统。重农与抑商,并不是两个互相分离或各自孤立的政策,而实是一个政策的两个侧面,两者是相互成为条件的;重农是为了彻底抑商,抑商是为了确保重农,彼此是缺一不可的。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必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欧洲人凭借他们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导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这些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全球性的相互关系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紧密起来。换言之,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构成了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现代全世界都受到影响的工业革命最初本开端于18世纪的英国。原来英国的天气潮湿,极适宜于纺织类的工业;国内急流很多,故水力很丰富;而地下又藏有多量的煤和铁。这都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英国都具备。此外英国的各种工业向来不十分受各种同业公会的束缚,所以比欧洲大陆上各国的工业更为容易发展。英国的剩余资本、技巧工人和商用轮船在当时亦都比任何一国多。而且英国自从“七年战争”胜利以后握有海上商业的霸权,所以1763年后的英国商业大有一日千里之势。世界其他各国既都需要英国的物品,英国工匠的天才乃大受刺激,努力于制造新法的发明,结果乃产出一个影响宏大的工业革命。

——摘编自何炳松《世界简史》

材料三 在最近的250年里,五大新的原动机已经产生出一般称为机器时代的新时代。18世纪发明了蒸汽机;19世纪创造了水轮机、内燃机和汽轮机;20世纪又有燃气轮机问世。历史学家往往会杜撰出名言警句来表示历史的运动或潮流。例如,“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如果考虑到这些非同寻常的日子,应该完全可以称其为革命。

——摘编自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

(1)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单选题(共22题)

3.
《诗经》中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与这一状况相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
4.
西汉之初,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除官营外,还允许民间私营。但到汉武帝时,煮盐、冶铁及铸钱等全部实行官营。这反映出汉代
A.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经济政策适应政治需求
C.私营手工业基本被消灭
D.政府控制手工技术传承
5.
泉州自唐代中叶建城后,不久就成为东南沿海的四大外贸海港之一。到南宋后期成为最大的外贸港口,超越了长期占首位的广州。这说明
A.广州的对外贸易日益衰落
B.南宋政府实行贸易自由政策
C.唐代的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D.海外贸易推动港口城市繁荣
6.
在宋代,土地的买卖、劳动人口的隐瞒和漏报、富豪之家的兼并欺诈,非常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B.以农为本的政策受到冲击
C.政府为增加收入鼓励买卖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7.
《陈旉农书》记载了宋代耘田和烤田相结合“旋干旋耘”的方法。具体办法是先于上处收蓄水,接着自下而上,边放水,边耘田,使田面晒得极干;然后再灌水,使干燥泥土很快酥碎,三五天稻株就会缓转过来。这反映出宋代
A.农业耕作技术发达
B.出现了最早的农书
C.水稻种植全国推广
D.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8.
《梦粱录》中记载:“大抵杭城(杭州)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这反映了南宋都城杭州
A.政治地位日益削弱
B.商品经济极为繁荣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市民生活日益富足
9.
明代中后期,苏州人郑灏经营丝织业,家中已经拥有数十名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丝织业走向工业化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0.
《明太祖实录)记载:“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据此可知,明代初期
A.控制民众思想
B.实行海禁政策
C.加强海防建设
D.受到西方侵略
11.
清初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迅速地
B.中外交流频繁
C.耕地面积增加
D.种植结构变化
12.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后,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不久又占领了克里米亚,控制了东西方间的传统商路,对往来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美货人横征暴敛。因此,欧洲人
A.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
B.终止与东方的往来
C.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D.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13.
下图中完成环球航行的航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
在光荣革命前,英国90%商品出口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的贸易比重下降到30%,对美洲则增长到近58%。这一变化产生的背景是
A.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王权不断得到加强
C.获得大量的殖民地
D.主导世界市场运行
15.
近代以来,亚非拉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这一经济现象
A.符合当地人民根本经济利益
B.是当地政府长期推行的结果
C.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
D.是近代殖民经济发展的结果
16.
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这表明英国
A.实现全行业机器生产
B.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C.由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D.垄断了世界棉布生产
17.
17—18世纪的英格兰人,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这反映出世界市场的发展
A.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
B.使西方日益从属于东方
C.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界线
D.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8.
如图是某一时期英国的进出口贸易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最早应出现于
A.17世纪末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上半期
D.20世纪初
19.
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这反映了
国家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A.英美经济发展速度快
B.法国的经济停滞不前
C.德国工业化进程缓慢
D.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20.
18世纪,西欧国民收入人均年增长率为1%到15%;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年增长率为3%。这一变化表明
A.大量金银从美洲涌入
B.西欧政府提高国民待遇
C.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
D.西欧加紧了殖民掠夺
21.
1879年《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月可挣1.12美元,纺织女工一月可挣2.4美元,农民种地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经济
B.农业经济日益走向衰落
C.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西方殖民侵略逐渐加剧
22.
某史书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这里描述的历史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戊戌变法
23.
1873年,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铁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几年后该厂被政府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清政府的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是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
D.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4.
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这些机构的行为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使中国摆脱了列强控制
C.使家庭手工业走向繁荣
D.助长了盲目排外的风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