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殖民地的掠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角贸易”是指欧洲的奴隶贩子把一些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在那里交换黑奴、象牙和黄金,再把这些运往美洲,把黑奴高价卖掉,然后装上原棉、烟草等货物,运回欧洲。运回的象牙和黄金又同东方各国交换茶、丝等商品……运输奴隶航行一次的纯收入,经常能达到投资的10倍以上……1783至1793年的10年间,仅利物浦的船只就贩运了900趟奴隶,净赚1200万英镑。
材料二 马克思说:“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1)据材料一回答“三角贸易”对欧洲的影响。
(2)材料二中,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评价突出强调了哪一方面的作用?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对殖民主义作何评价?
材料一 “三角贸易”是指欧洲的奴隶贩子把一些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在那里交换黑奴、象牙和黄金,再把这些运往美洲,把黑奴高价卖掉,然后装上原棉、烟草等货物,运回欧洲。运回的象牙和黄金又同东方各国交换茶、丝等商品……运输奴隶航行一次的纯收入,经常能达到投资的10倍以上……1783至1793年的10年间,仅利物浦的船只就贩运了900趟奴隶,净赚1200万英镑。
材料二 马克思说:“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1)据材料一回答“三角贸易”对欧洲的影响。
(2)材料二中,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评价突出强调了哪一方面的作用?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对殖民主义作何评价?
2.
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
材料二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为例,分析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西葡的衰落和荷兰英国的崛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 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
材料二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四 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为例,分析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西葡的衰落和荷兰英国的崛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2.单选题- (共26题)
3.
下面是战国时期魏国所铸的启封(开封)令戈的图片。戈之内正背两面有铭文,正面刻三行十二字“一年启封令廱(雍),工师金,冶者”;背面刻二字“启封”。据此可知,该器物


A.由官营作坊所生产 |
B.是主人从市场购得 |
C.锻造工艺十分先进 |
D.普遍用于农业生产 |
4.
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
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 |
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
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 |
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 |
6.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将北方郡县近城荒地拨给农民耕种,“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这一规定
A.合理调整了生产结构 |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C.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
D.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
7.
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这表明汉代
A.铁犁工具已经成熟 |
B.畜力普遍用于生产 |
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
D.农业实行精耕细作 |
9.
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反映出
A.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 |
B.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
C.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 |
D.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
10.
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
A.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
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 |
C.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
D.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
11.
下表是以棉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棉纺锭总量(单位:千枚)。这表明该时期
| 1834年 | 1852年 | 1861年 | 1867年 |
英国 | 10000 | 18000 | 31000 | 34000 |
美国 | 1000 | 5500 | 11500 | 8000 |
法国 | 2500 | 4500 | 5500 | 6800 |
德国 | 625 | 900 | 2235 | 2000 |
瑞士 | 580 | 900 | 1350 | 1000 |
A.各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
B.英国工业生产分布不均 |
C.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 |
D.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 |
12.
黑格尔说:“按哥伦布的本意,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这反映出哥伦布航海
A.带有宗教目的 |
B.得到了金钱资助 |
C.到达了新大陆 |
D.无意于殖民掠夺 |
13.
在英国亨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 |
B.商业革命 |
C.大国争霸 |
D.工业革命 |
14.
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不但“极大地增加了欧洲民族关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知识,并且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实”。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刺激了欧洲殖民掠夺的欲望 |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
C.加速了各个文明中心的交融 |
D.增强了欧洲人征服自然的信心 |
15.
如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
B.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
C.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
D.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
16.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17.
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 |
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
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
18.
1584年,英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克卢特发表《论西方发现》,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为英国解决人口失业的一大社会问题。据此可知
A.殖民地是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 |
B.殖民扩张便于英国维持社会稳定 |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
19.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民权运动的开展,1870年英国通过了《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材料主要表明
A.妇女经济上获得独立 |
B.工业革命激发妇女的参政意识 |
C.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
D.英国民主法制意识的健全 |
20.
1875年,宜昌开埠,开启川渝地区大量进口洋布时代。洋布大量输入,不但未能促进川渝织布业发展,反而使基础较好的本地织布业备受打击。这一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
C.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
D.沦为西方原料产地 |
21.
1872年,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1875年,轮船招商局架设了由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1882年,轮船招商局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A.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 |
B.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
C.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22.
下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我国兴办的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表格信息说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时间 | 创立者 | 地点 | 行业 | 企业名称 |
1872年 | 陈启源 | 广东南海 | 缫丝业 | 继昌隆缫丝厂 |
1878年 | 朱其昂 | 天津 | 面粉业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1886年 | 严信厚 | 浙江宁波 | 轧花业 | 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
1890年 | 叶澄衷 | 上海 | 火柴业 | 燮昌火柴厂 |
A.集中在轻工业领域 |
B.产生于东南沿海地区 |
C.得到了清政府支持 |
D.缺少资本的原始积累 |
23.
有人评价晚清的一种时代思潮:“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的斗争。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它”指的是
A.中体西用 |
B.实业救国 |
C.变法图强 |
D.民主共和 |
24.
据不完全统计,1912〜1919年,短短8年的时间,近代中国就有新建近代工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资金1亿元,再加上这段时期对原有企业改造资金,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由此可推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
B.资金充足,利润丰厚 |
C.与国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
D.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25.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统税署,将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等项并征统税,一税之后,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这一措施
A.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
B.大幅提升了国民政府财政收入 |
C.有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
D.为全面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6.
1958年8月11日,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夏季丰收证明,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不仅可以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且可以成倍地增长。”此言论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发挥良效 |
B.粮食产量增速跃居世界第一位 |
C.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 |
D.农业集体化运动取得显著成果 |
27.
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
A.已完全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
D.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