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慧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36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佴(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元史》

材料二:明代,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

——《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康熙以后,最终废除了匠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和影响?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

2.单选题(共24题)

3.
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
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其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漏(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这实质表明
A.明政府重视农具的更新
B.传统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C.中国南北方农具差异大
D.明末农用动力发生了质的改变
5.
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特征
B.自然经济的特征
C.对外贸易的现状
D.手工业的发展要求
6.
与下面《祖孙情·启蒙教育》场景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谚语与农耕文化》可作为标题
B.对话内容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特色
C.强调了天时、地利等对农业的重要性
D.是古代科举制的必考内容
7.
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
①玉米
②水稻
③棉花
④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
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一种纺织技术)嫁不得。”这种现象产生的危害是
A.加速了元朝灭亡
B.婚姻开始受到父母严格管制
C.容易造成手工技术失传
D.导致人性扭曲
9.
某同学对明朝中叶以后的民营手工业进行专题研究。以下可能成为其首选素材的是
A.高转筒车
B.素纱单衣
C.秘色瓷
D.花楼机
10.
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1.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元宵节时,京城百姓在大街上提灯游玩,非常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干涉。这种情形最早发生在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2.
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B.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
C.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
13.
据《元丰九域志·两浙路》记载,北宋时,越、明、温、台四州的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含草市)、143(其中村坊119处)、9、81(其中村坊60处)个。该现象说明
A.农村中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B.北宋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抑制
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广大农村延伸D.商税是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4.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15.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
16.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B.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D.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17.
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18.
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
19.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
A.浙江的青瓷B.四川的白瓷
C.河南的“唐三彩”D.江西的粉彩瓷
20.
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带“贝”的文字(买、贮、贷、宝)。这说明当时“贝”的用途很可能是
A.用于占卜
B.饰品
C.用于祭祀
D.货币
21.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往薄来”“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22.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现象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史实不符的是
A.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D.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23.
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这反映出(  )
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较发达
24.
明清时期出现了“弃儒就贾”的现象。其原因是
A.科举制度被废除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5.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国的乌氏倮、巴寡妇清以及蜀之卓氏等,都有僮(奴隶)千人,富“拟于人君”。战国时期一些拥有雄厚资财的巨商得以出现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交通便利,货币统一
④政府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26.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缩小贫富差距
D.打击豪强地主

3.选择题(共2题)

27.

在铝、铜、硅、塑料等材料中,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的是 {#blank#}1{#/blank#},发光二极管就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它具有 {#blank#}2{#/blank#}导电的性质;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铝在﹣271.76℃以下时,电阻就变成了零,这种现象称为 {#blank#}3{#/blank#}现象.

28.

如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中,△AOB是等边三角形,点A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将△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α(0°<α<180°),使点A仍在双曲线上,则α={#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