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佴(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和影响?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佴(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元史》
材料二:明代,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康熙以后,最终废除了匠籍。——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和影响?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4题)
3.
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4.
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其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漏(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这实质表明
A.明政府重视农具的更新 |
B.传统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
C.中国南北方农具差异大 |
D.明末农用动力发生了质的改变 |
13.
据《元丰九域志·两浙路》记载,北宋时,越、明、温、台四州的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含草市)、143(其中村坊119处)、9、81(其中村坊60处)个。该现象说明
A.农村中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 B.北宋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抑制 |
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广大农村延伸 | D.商税是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14.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
D.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
16.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 B.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 D.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
17.
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
18.
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 |
21.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往薄来”“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A.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22.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现象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史实不符的是
A.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
D.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
23.
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这反映出( )
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 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
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 | 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较发达 |
25.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国的乌氏倮、巴寡妇清以及蜀之卓氏等,都有僮(奴隶)千人,富“拟于人君”。战国时期一些拥有雄厚资财的巨商得以出现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交通便利,货币统一
④政府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交通便利,货币统一
④政府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 |
26.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
B.增加财政收入 |
C.缩小贫富差距 |
D.打击豪强地主 |
3.选择题- (共2题)
27.
在铝、铜、硅、塑料等材料中,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的是 {#blank#}1{#/blank#},发光二极管就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它具有 {#blank#}2{#/blank#}导电的性质;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铝在﹣271.76℃以下时,电阻就变成了零,这种现象称为 {#blank#}3{#/blank#}现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