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不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材料一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不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956年***《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2.单选题- (共28题)
2.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身上的打扮为“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床上的装饰为“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是由于
A.汉代社会等级色彩并不明显 |
B.焦仲卿家经济实力十分雄厚 |
C.汉代服饰的规制相当的复杂 |
D.汉代的纺织业有较大的发展 |
3.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
B.分散性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4.
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
5.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
7.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
C.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
D.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
8.
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美观精致,多用于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
9.
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
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
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
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
10.
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
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 |
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
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 |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11.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2.
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林赠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重消化不良而死。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A.闭关锁国 |
B.文字狱 |
C.重农轻商 |
D.政治腐败 |
13.
“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明
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
B.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
C.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
D.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
14.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
B.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15.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C.法国实力的增长 |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
16.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为石油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美孚石油公司”在全盛期垄断了美国90%的石油,无情的利用各种手段挤垮了无数的小企业,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位亿万富翁,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和研究事业,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对此比较理性的观点是
A.洛克菲勒做慈善是寻求心理安慰 |
B.能资助慈善事业的都不会是恶人 |
C.垄断的高度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
D.每个人都是高度复杂的社会个体 |
17.
同学们喜欢吃的辣条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物,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这说明
A.食品的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 |
B.吃辣条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
C.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 |
D.工业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 |
18.
现代史学界的不少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
D.世界从关注亚洲转向关注欧洲 |
19.
学者马克垚在书中这样比较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而非科学家做出……1870年以后,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马先生表达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是
A.多国几乎同时开始了技术革命 |
B.技能是成就大工业的唯一要素 |
C.凸显出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趋势 |
D.“电气时代”取代了“蒸汽时代” |
20.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
21.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
C.推动城市化进程 |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
22.
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外部原因主要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C.企业家“实业救国”思想驱动 |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
23.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73年唐廷枢上任,在短短三年间,招徕商股、整章建制、购买洋船、开拓海内外航线,使招商局的航运事业蒸蒸日上,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表明洋务企业
A.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
B.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求索 |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24.
从1927年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到全面抗战爆发前,财政部长宋子文已占有公司半数的股份并控制了该公司。材料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
A.对近代化的推动收效甚微 |
B.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威胁 |
C.在国内缺乏发展壮大的机遇 |
D.受帝国主义压迫难以发展壮大 |
25.
恭亲王认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这一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
26.
历史上曾经先后有40多个国家,3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去河北徐水县“取经学习”。赫鲁晓夫派记者前去看个究竟。他听了记者的汇报后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苏联是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评价的是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 |
B.“大跃进”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农业集体化 |
28.
一首首老歌都是一个个时代风貌的缩影。有首歌这样唱道:“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与该首歌曲创作直接对应的历史背景应是
A.成功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
B.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C.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
29.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最终明确了上述引文中“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B.中共十二大 | C.中共十四大 | D.中共十五大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