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28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注意:本题为A层学生必做)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物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
(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必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徳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昊于盧《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业革命”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特尔”所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及其实质和主要影响。
3.
附加题(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选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惯行于明朝270多年。由于只发不收,导致市场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正统九年(1444年)“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

——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醒中国》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贼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9题)

4.
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深远影响是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5.
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裘,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6.
沈梦麟在一首《竹枝曲》中写道:“缫丝才罢妇犹髽(古代妇女服丧时用麻扎成的发髻),两足如霜踏水车。”此竹枝曲反映了
A.小生产者生活的艰难
B.耕织结合的小农生产
C.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
D.封建国家赋税的沉重
7.
《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由此可知,宋代东京
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8.
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9.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①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②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③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0.
《尚君书•垦令》记载,“警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
B.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
C.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11.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1832年,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以上英国历史上的改革最能反映
A.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B.民主化进程大大加快
C.立足改善民生进行改革
D.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12.
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1552~1800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920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传教士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先锋
C.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3.
该国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皮毛、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该国商船转运,经该国商人转手销售。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16世纪的西班牙
B.19世纪的英国
C.18世纪的美国
D.17世纪的荷兰
14.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15.
甲午战后,在“实业教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状元张謇等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从而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实业教国”思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C.国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6.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73年唐廷枢上任,在短短三年间,招徕商股、整章建制、购买洋船、开拓海内外航线,使招商局的航运事业蒸蒸日上,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表明洋务企业
A.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求索
17.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C.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18.
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D.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19.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20.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A.体现了“浮夸风”的影响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向题
21.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的劳动产能。观察下图,错误的选项是
A.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B.新政实施后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改观
C.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D.二战后期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
22.
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赫鲁晓夫的改革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