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三 :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2)材料二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材料一 :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三 :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2、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2)材料二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三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四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F1为阻力,F2为动力)
材料五

(1)读材料一图片,回答材料一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3)材料三中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4)材料四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5)材料五表格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材料一 :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三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四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F1为阻力,F2为动力)
材料五

(1)读材料一图片,回答材料一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3)材料三中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4)材料四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5)材料五表格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2.单选题- (共36题)
3.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B.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
5.
“在最小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人口膨胀的压力 |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C.井田制的瓦解 |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
6.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春为岁首”,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 古代社会以农为本 |
B | “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 唐代出现曲辕犁 |
C |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
D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 这一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
A.A |
B.B |
C.C |
D.D |
7.
“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次旋转都伴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
A.商人尊崇重义轻利思想 |
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
C.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8.
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
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
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
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
9.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
10.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狂热的图腾崇拜 | B.农业为立国之本 |
C.迷信落后的思想 | D.对商业的不重视 |
11.
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
A. 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B. 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
C. 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D. 近代城市兴起
A. 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B. 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
C. 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D. 近代城市兴起
15.
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 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造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 )
A. 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B. 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
C. 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D.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A. 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B. 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
C. 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D.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16.
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
A.不计劳动力成本 |
B.效率极其低下 |
C.产品与市场无关 |
D.工艺水平不高 |
17.
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 |
B.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 |
C.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 |
D.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
18.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9.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
B.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
20.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
21.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 |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
C.物流通畅的草市 |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
22.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
23.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 | B.《宋代东京的辉煌》 | C.《汴河两岸》 | D.《坊墙倒塌以后》 |
24.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
25.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C.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
D.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 |
26.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
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
C.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
D.取代外商企业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
27.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
C.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
D.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
28.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民族工业的繁荣 |
C.国共内战的开始 |
D.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民族工业内迁 |
31.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
C.内部管理不善 |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
32.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 ( )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廉物美 |
B.列强经济侵略导致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机器纺织抗衡 |
D.开埠通商,关税协定有利于外国商品输入 |
3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近代化。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禁烟运动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35.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36.
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
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
38.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
3.选择题- (共6题)
39.
一列火车以同样速度驶过两个隧道,第一隧道长680米,用了26秒,第二隧道长800米,用了30秒,这列火车每秒行{#blank#}1{#/blank#} 米,火车长度是{#blank#}2{#/blank#} 米.
40.
一列火车以同样速度驶过两个隧道,第一隧道长680米,用了26秒,第二隧道长800米,用了30秒,这列火车每秒行{#blank#}1{#/blank#} 米,火车长度是{#blank#}2{#/blank#} 米.
43.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帝王世纪》
材料二:“赫赫始祖……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祭黄帝文》
材料三:近年来,名人故里争抢频频发生:抢完了李白,抢赵云;抢完了赵云,抢武松;抢完了武松,抢西门;抢完了西门,抢黄帝;抢完了黄帝,抢炎帝。
请回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6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