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倍,英国高2.6倍,荷兰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倍,英国高2.6倍,荷兰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从15世纪末开始,农村中的一些土地贵族就以暴力驱赶农民,大规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耕地,使之成为牧场。他们仅雇佣少量、工资低微的农业工人放牧羊群,使大部分农民失去生机,沦为流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恰恰正是这一具有英国特色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古老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无声无息中,居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着转变。——钱昌明《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4题)
3.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4.
《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
B.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
5.
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竞流出了一二里地。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
A.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 |
B.官府的大力支持 |
C.三角贸易的形成 |
D.一口通商、垄断贸易 |
6.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
B.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
C.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
7.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明代
A.民间海外贸易未能禁止 |
B.朝贡贸易迅速发展 |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
D.地方政府主宰对外贸易 |
8.
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 流出地区 | 流入(亿两) |
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 | 欧洲、日本、菲律宾 | 3.7 |
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 | 欧洲、日本、菲律宾 | 12.3 |
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 | 英国 | 0.09 |
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
C.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
D.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 |
9.
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A.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
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
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
D.“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 |
10.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
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
C.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
D.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
C.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
D.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
12.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
13.
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资本多采取分股合伙的制度。一方面,有“自备工本,赴窑开采”的“窑户”,有协助“窑户”管理窑务的“掌相”和“管帐”;另一方面,有受雇佣的“窑夫”以及担任技术指导的“作头”。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清代
A.煤矿生产社会化趋势 |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C.煤矿的近代企业属性 |
D.政府对于民间开矿的态度 |
14.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
B.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 |
C.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 |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
15.
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
D.科技发明对人类的进步作用 |
16.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表明当时英国
A.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
B.禁止海外商品流入 |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
D.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
17.
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中提到“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主要缘于英国
A.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
B.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 |
C.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 |
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 |
18.
1901年3月,摩根以4.8亿美元购买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此后,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摩根现象”的实质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 |
B.工厂制度的形成 |
C.生产关系的调整 |
D.经济结构的变动 |
19.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A.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明显 |
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 |
C.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D.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 |
20.
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其它国家 |
比重 | 13.4% | 4.6% | 14.5% | 37.7% | 29.8% |
A.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
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
D.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
21.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商业资本的强大 |
B.资本输出的兴起 |
C.殖民霸权的角逐 |
D.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 |
22.
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
B.价格革命的影响 |
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
D.工业革命的影响 |
24.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
25.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26.
有学者指出,明清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该学者意在
A.说明徽商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
B.强调程朱理学对乡村渗透 |
C.描述明清徽商的豪奢生活 |
D.指出明清缺乏社会转型的动力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