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市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52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3

1.单选题(共8题)

1.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明显有误的是
A.可以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
B.可看出此时期实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
C.体现出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可以看出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发展
3.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
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5.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6.
清初地主商人对财富“以末敛之,以本守之”,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
A.导致农民贫穷
B.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7.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8.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2.选择题(共3题)

9.从19世纪40年代起,帝国主义国家一直在不断的侵略我国(   )
10.从19世纪40年代起,帝国主义国家一直在不断的侵略我国(   )
11.从19世纪40年代起,帝国主义国家一直在不断的侵略我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