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单选题- (共24题)
2.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3.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 |
B.防止鸦片走私 |
C.杜绝西方思潮 |
D.避免海难发生 |
5.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 |
B.少种多收 |
C.休耕轮作 |
D.精耕细作 |
6.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坎儿井 |
8.
和图一相比,图二最大的特点是


A.政府对城市建设的规划不重视 |
B.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 |
C.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了街市,取消了营业时间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D.城市规模小得多 |
9.
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晋商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
10.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工场手工业 |
D.家庭手工业 |
11.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 | B.色泽鲜艳的粉彩瓷 |
C.削铁如泥的钢刀 | 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 |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 |
B.出现纸币“交子” |
C.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
15.
《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 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 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 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 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16.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7.
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
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甲”省应是
省份数量 | 甲 | 陕西 | 云南 | 贵州 | 甘肃 |
1942年 | 936 | 170 | 49 | 49 | 63 |
1945年 | 2622 | 358 | 221 | 204 | 200 |
增加 | 1686 | 188 | 172 | 155 | 137 |
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甲”省应是
A.北京 |
B.四川 |
C.河北 |
D.江苏 |
18.
某时期有位记者曾写道:“今天的上海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整个市场的每个角落……各大城市出现了‘无货不美,有美皆备’的局面。”这里“某时期”是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B.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C.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 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20.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21.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计划经济时代 |
B.市场经济时代 |
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
D.大跃进时代 |
22.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走人民公社化道路 |
B.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D.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
23.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B.中共十二大 |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
D.中共十五大 |
24.
为庆祝改革开放30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歌声飘过30年》专题演唱会,其中就有著名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该歌曲的出现是缘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
C.农业合作社的完成 |
D.人民公社的建立 |
25.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开始从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并且“自强”也成为中国观念的重心所在”。体现这一转变的最初实践是
A.编著《海国图志》 | B.成立总理衙门 |
C.创办洋务企业 | D.派人出国留学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