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24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
(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2.单选题(共10题)

2.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私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4.
《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载:“(韩暨)徒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用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主要表明
A.中国古代冶炼材料发生革新
B.水排大大提高了冶炼的效率
C.水排促使冶炼技术走向成熟
D.冶铁业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5.
《史记》中提到,楚国宛出产的兵器刃锋像蜂刺般厉害,学者判断是钢材制作的。而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作的,过于柔软。公元1世纪时欧洲学者曾经说过:“虽然铁的种类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相比美。”可见当时的中国
A.煤的使用有助于炼钢
B.出现水力鼓风冶铁
C.已经普遍应用灌钢法
D.冶铁技艺较罗马高超
6.
明代,广东省规定炼铁“定山主以为炉首,立炉首以为总甲,收土民以为丁伴,择荒郊以为冶所,严巡捕以为约束,明保勘以为清查,时启闭以为聚散,定丁数以为搏节”。这反映了明代
A.“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B.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C.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很严格
D.在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8.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9.
《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A. 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 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 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 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10.
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
11.
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据此可推知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